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肆、耶穌在加利利傳道(四14~九9)
一、加利利傳道之始(四14-41)
主耶穌在勝過魔鬼的試探之後,曾在猶太地傳道約有一年之久(參約二1~四54)。
(一)在加利利傳道(14-15節)
本段主要的主題為: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、耶穌的名聲廣傳、以猶太人為主要對象、群眾對耶穌的接納。
耶穌是從得勝撒但,滿有聖靈的能力下,開始祂的傳道聖工。他回到加利利;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(14節)。他在會堂裡講道教訓人,受到極大的歡迎(15節)。當時,耶穌的主要工作地點是會堂。
「名聲」:原意是「傳聞」,有關耶穌的傳聞傳遍了加利利各地。
路加福音三次記載主耶穌的名聲(四14、37;五15),這三個「名聲」在希臘原文中是三個不同的字。這裡的名聲應該翻譯成「傳聞」(pheme),有關耶穌的傳聞傳遍了各地。
漸漸地,傳聞變成了極大的喧噪:「於是耶穌的名聲傳遍了周圍地方。」(四37)最初的傳聞,已經變成了「大喧噪」(echos),到處的人都在談論祂。
第三個名聲:「但耶穌的名聲越發傳揚出去。」(五15)這裡的「名聲」(logos),意思是「理智上的瞭解」,人們開始瞭解祂。因此將它翻譯成「名聲」是不足達意的。
如此我們看見很明顯的三個階段。首先,有關祂的傳聞四處遠播;沒多久,傳聞就變成了大喧噪,各地的人都被震動了;最後,傳聞變成了理智上的瞭解,變成了話語,變成了一個清楚的信息。
『會堂』:這是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後才開始有的組織,因那時在異國已無聖殿,猶太人為著聚集敬拜神並聆聽神的話,會堂乃在各地應運而生。主耶穌開始傳道時,利用會堂裏人多,就在那裏教訓眾人。
(二)遭拿撒勒人厭棄(16-30節)
拿撒勒是耶穌的家鄉,也是祂最早期工作的地方之一。拿撒勒並不是一個小村莊,而是一個市鎮,通常人口可達二萬人之眾。它位於加利利群山斜坡下一低谷之處,靠近耶斯列平原,是一個交通發達和歷史地位極重要的城鎮。
1.耶穌在拿撒勒會堂(16節)
「耶穌來到拿撒勒,就是祂長大的地方;在安息日,照祂平常的規矩,進了會堂,站起來要念聖經。」
這節經文是耶穌傳道的預備期結束以後,回到拿撒勒的記載,與上節經文之間已經距離約有一年的時間。耶穌回到自己故鄉拿撒勒,在安息日進入會堂。
拿撒勒是耶穌童年成長的地方,因此,祂常被稱為「拿撒勒人耶穌」。彼得也曾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,吩咐瘸腿的人起來行走(參見徒三6)。
在家鄉時,耶穌經常在安息日進會堂(16節)。他來回拿撒勒與約旦河外,跟約翰同工服事約有一年之久,是他服事的預備期。直到約翰下到監牢(太四12),他才回到拿撒勒開始下一階段的服事。
2.耶穌宣告的內容(17-22節)
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祂,祂接過就找到一處要應驗在祂身上的經文說:「主的靈在我身上,因為祂用膏膏我,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;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,瞎眼的得看見,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,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。」(18-19節;參賽六十一1-2)
在猶太會堂的敬拜中,到了某一階段,管會堂的會從櫃子裡拿出經卷,打開、交給人去念。安息日時,通常會請七個人左右分別讀一小段律法書(舊約前五本書),接著會讀一段先知書,再加一段勸勉。耶穌讀的經就是屬於第二部份。
讀完宣告,他將書捲起來交還執事,就坐下(20節),並且作了偉大的宣告說:「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」(21節)。祂清楚的說明,祂就是以色列的彌賽亞,也說明彌賽亞使命的革命性含意。
「捲起來」:這以賽亞書應該是一個皮卷。
「執事」:「助手」、「幫手」。
「坐下」:猶太人是站著讀經,坐著講道。這裡的坐下,表示耶穌將開口說話,而不是回到原位坐下。這是猶太人公開講話或教訓人的方式。
祂來是要處理一直折騰人類的巨大問題:
(1)貧窮: 傳福音給貧窮的人。
(2)憂愁: 醫好傷心的人(參賽六十一1)。
(3)捆綁: 報告被擄的得釋放。
(4)痛苦: 瞎眼的得看見。
(5)壓迫: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。
總括來說,祂來是要「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」。為這世界歎息、勞苦的人們而設立的新時代的開始。祂獻上自己,消解所有折磨我們的疾病。事實如此,不論這些是身體上還是靈性上的疾病,基督都將一一消解。
祂讀到「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」(19節)便停下來。這個很重要,祂沒有繼續讀以賽亞書的下文「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」(賽六十一2)。祂第一次降臨的目的,是要傳講神悅納人的禧年,不是審判。
現在這個恩典時期是悅納的時候,是拯救的日子。當祂再次降臨世界時,就會宣告我們神報仇的日子。注意悅納的時候是說「年」,而報仇的時候卻說「日」。
可惜他們不打算聽從祂的恩惠宣告。他們雖然感覺到祂話語的奇妙,並且為之感動(22節上),但是他們卻是想要找出一個法子來逃避。
因此,他們就採用一個卑鄙的方法,來貶抑祂的宣告。他們用一個世俗的水準來衡量祂,說祂是「約瑟的兒子」(22節下),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。
3.耶穌被本鄉的人驅逐(23-30節)
耶穌沒有回答他們有關他是約瑟兒子之事,他預告他們將會引用一句俗話:「醫生,你醫治自己罷!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,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裡;」(23節)
耶穌知道他們的意思,他們懷疑耶穌明明是他們所認識的約瑟的兒子,是他們看著他長大的孩子,甚麼時候變成醫生了? 他們也懷疑他在迦百農行神蹟的傳聞的真實性。
接著,耶穌指出人事上一個根深蒂固的定律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。」(24節)然後,祂引述舊約裡兩件明顯直接的事例,就是神的先知因為得不到以色列人的賞識而被上帝差往外邦。
他先說,以利亞被神差往西頓的一個外邦寡婦那裡行的神蹟(25-26節,參王上第十七章);再說,以利沙醫治長大痲瘋的亞蘭軍的元帥、外邦人乃縵的神蹟(27節,參王下第五章)。
主耶穌所舉神救助兩個外邦人的實例,其重點是說,過去以色列人拒絕了為神傳救贖信息的使者,神就差他們轉向外邦人。如今主耶穌就是這時代的救贖主,他們若拒絕祂,歷史還會重演(參十13-15;羅九至十一章)。
耶穌的話句句打中他們內心的黑暗光景,耶穌所說的正是他們所想的。同時,他們視婦女、外邦人和痲瘋病人為社會中最低下的人,但主耶穌在這裡竟把這三類人放在不信的猶太人之上!
試想想耶穌的話對猶太人會產生甚麼衝擊? 拿撒勒的人完全理解祂說話的含意,即恩典將臨到外邦人的暗示,令他們怒氣填膺(28節)。於是,眾人攆他出城,帶他到山崖,企圖把他推下去(29節)。
耶穌神奇地從群眾當中直行過去(30節),離開了那裡。祂的仇敵完全無力去制止祂。此後,祂再沒有踏足拿撒勒了。
「從他們中間直行」(30節):直譯是「從他們中間穿過」。
《生命的韁繩》
「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。」(路四18)
亨利法蘭蒙特教授因事住在一婦人家中,婦人對他說:「我的車伕,為人誠實,但喜歡喝酒。他雖然寫了保證書,表示決心戒酒,但不久又不能自制。今天早上,他要駕車送你去火車站,你乘機勸他幾句,或者有效。」
當車伕備好馬,趕車上路時,教授總尋不著話題。突然,馬受了驚,蹦跳著想逃跑,車子也差點翻了。車伕緊拉住馬的韁繩,終於把馬穩住了。
趕到車站,火車氣笛嗚的一聲響,立即就要開動。車伕為自己剛才的本領洋洋自得地說:「好險啊,差一點沒翻車,要不你就不能再去演講了。」
「是險啊,那為什麼沒有翻車呢?」
車伕更得意了:「哈哈,馬的韁繩在我手中,我知道如何管住自己的馬。」
教授終於找到了適當的話題:「朋友,請注意,我給你一個忠告。聽說你已立志作新人,戒酒除惡習,但又管不住自己,破壞了志願。現在勸你將生命的韁繩放在耶穌基督的手中,由他管理,不要再作一匹沒有韁繩的野馬。再見。」說完上了車,火車便開動了。
這位車伕記住了這一句話,深感自己無能為力,將自己交在主的手中,果然成了一個自制的人。
引自《喻道小品》–佚名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 『會堂』是何時開始有的?主耶穌進會堂讀的是哪一卷書?內容是甚麼?
2. 耶穌為何被本鄉的人驅逐?他引用了哪兩個神跡?意思是甚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