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詩一四○篇鑰節: 我知道耶和華必為困苦人伸冤,必為窮乏人辨屈。(12節)
詩篇一三五至一三九這五篇,是稱讚神何等的美善,他是無所不知的,又是完全慈愛、信實、可靠。從本篇起,一連有四篇的內容都是說明人的軟弱,不能不依賴全能的神。
詩人在本篇中被仇敵圍困,被惡人攻擊,他向神呼求的時候,心中充滿信心,因知道神必為困苦人伸冤,為窮乏人辯屈。
全世界都臥在惡者的手中,所以魔鬼反對神和一切順從神的人。無怪保羅說:「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,也都要受逼迫」(提後三12)。信徒若跟著主耶穌走,就必和他一樣受苦,但在苦難中卻有大指望。
這篇詩是詩人在個人困苦艱難中發出的哀歌,但言辭間卻充分表露出詩人的信心,深知「耶和華必為困苦人伸冤」(12節)。因此艱難的時刻反成為了讚美神的機會,並且能在傷痛之餘,還向神祈求「拯救」與「保護」(1、4節)。
一、求上帝拯救脫離惡人(1-5節)
「耶和華啊,求你拯救我脫離兇惡的人,保護我脫離強暴的人。他們心中圖謀奸惡,常常聚集要爭戰。他們使舌頭尖利如蛇,嘴裡有虺蛇的毒氣。」(1-3節)
「常常聚集要爭戰」(2節):所有的日子停留要戰爭。
「虺蛇」(3節):小毒蛇、蝮蛇。
這裡敘述惡人的本質就是邪惡,他們所有的動作都是殺害、毀壞。
本段清楚刻劃出,罪惡不一定是由環境的壓力所引發,有可能這些人本身就是喜愛暴力、殘酷、並陷設下陷阱要陷害人(4-5節)。
對這樣的人,大衛看得一清二楚,也不為他們找藉口,正如主耶穌也不為反對祂的人找理由(約八34-47)。他們已經選擇與神相背的路,即那位「從起初是殺人的」、「說謊之人的父」所走的路。
詩人所遭遇的苦情實在難以忍受,而且十分危險。敵人軟硬兼施,「暗中圖謀」(2、4節)去陷害他。敵人的手段很多,一方面以惡毒的舌頭誹謗詩人(3節),另一方面用武力殘酷地壓迫他(5節)。
二、求上帝報復惡人(6-13節)
大衛的懇求有兩個依據:第一個依據是個人的關係,第二個依據是神公義的本性必追究罪惡。
1.個人的關係(6-8節)。
神和他之間已經有約定,「我曾對耶和華說:你是我的神」(6節上),所以他向神禱告;不僅如此,神也曾幫助過他,脫離更大的危險。他在爭戰之日得過的幫助(7節),足以應付眼前的計謀。
「祂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,現在仍要救我們。」(林後一10)
大衛求神阻止惡人,不讓他們的陰謀得逞,是因為「恐怕他們自高」(8節)。因為惡人若計謀得逞,會傲慢地以為神在幫助他們,或者以為根本沒有神在鑒察一切。
2.神必追究罪惡(9-11節)。
這一段說明上帝的屬性就是要幫助困苦軟弱的人,祂喜悅義人與正直人,要報應惡人。陳述這些上帝的屬性,就是要求上帝執行與祂屬性相符合的報應。
大衛相信這些人必定會受報應,自食其果(9節)。「嘴唇的奸惡」最終都會「陷害自己」,因為「凡人所說的閒話,當審判的日子,必要句句供出來」(太十二36),成為神審判的證據。
「挖陷坑的,自己必掉在其中;滾石頭的,石頭必反滾在他身上。」(箴二十六27)這是神審判惡人的法則。
「願火炭落在他們身上,願他們被丟在火中,拋在深坑裡,不能再起來。」(10節)
「火炭」:象徵著惡人最終的滅亡與審判,令我們聯想到降在所多瑪與蛾摩拉的硫磺火(創十九24-25)。這火是神滅絕惡人之靈魂與肉體的審判之火。「火炭、火、深坑」,都是比喻神的審判。
「坑」:指他們為別人設下的網羅和陷阱(參,詩一百四十一10)。
「說惡言的人在地上必堅立不住。禍患必獵取強暴的人,將他打倒。」(11節)
「說惡言的人」:直譯是「舌頭人」。實際的意義應該是「說讒言的人」。
「禍患必獵取強暴的人,將他打倒」,再度指出,如此審判是恰當的,他們所遇到的惡事便是天譴。(參一○九17以下)
3.結語(12-13節)
在結束本詩的時候,詩人重申對神的信靠,相信神一定會為他主持公道(12節),因為在整個經歷中,詩人藉禱告來到神施恩座前,內心已經得著前所未有的寧靜力量,因此可以安然地把自己交託在恩主的手中,直到將來與主同住(13節)。
《抬頭往上看》
「我曾對耶和華說,你是我的神。耶和華啊,求你留心聽我懇求的聲音。」(詩一百四十6)
司布真見證他得救的故事說:「一日天降大雪,不能到達目的地辦事,暫停路旁,就這一停,得了大福。前面有一小禮拜堂,仍舊坐在那裡。過了不久,開始講道,沒有牧師,只有一位極瘦的人,上臺打開聖經,念道:『地極的人哪,你們都當看我,一看就得救。』
他用眼睛看我,說道:『青年人!我看你是心中憂愁。』當時我真是憂愁,似乎被他看穿我心,他又接著說道:『你總不能逃出來,除非你看這位救主。』然後他就舉起手說道:『看哪!看!就是看,一看就得救。』我立刻看見得救的路,當時我就充滿了喜樂。
以後他又講些甚麼,我都不知;只想這個看字,正如摩西在曠野舉蛇,凡看的人,就得痊癒。從那天起,我就看了基督。」
司布真是英國第一著名的傳福音者,一生工作聖工四十餘年,因之得救者不下百萬人,就由這一看得著基督。
當詩人落在惡人手中的時候,唯抬頭往上看就得救。只要向神禱告,專心倚靠神就夠了。向全能的神祈求,是信徒得勝仇敵的妙法,因為他是有力量的救主(詩八十九19)。這一位「能者」就是主耶穌,他是我們隨時的幫助。
–引自林政傑《詩篇的講章》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大衛為何肯定惡人的本質就是邪惡?
2. 大衛的懇求有哪兩個依據?對你的提醒是甚麼?
3. 惡人計謀若是得逞,會產生怎樣的負面結果?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今天開始讀約珥書,以下做簡要的介紹。
「耶和華的話臨到毘土珥的兒子約珥。」(一1)先知約珥的生平除了這裏所記以外,聖經中沒有其他的記載。這裡說明三件事:(1)他是神所揀選的先知;(2)傳達耶和華的話;(3)他是毗土珥的兒子,與聖經中其他十三個約珥有別。
約珥的希伯來文名字有「耶和華是神」的意思,說明他出生在一個敬畏神的家庭。約珥作先知約在主前870-865年的期間,作先知的地點顯然是在猶大國。
從書中信息只提到猶大國和耶路撒冷來推想,約珥應該是住在耶路撒冷。他熟悉聖殿的祭祀、禮儀和人物(一9,13-14,16;二14,17),似乎屬祭司族;可是書中頗多要求祭司懺悔的話(二17),信息的對象為祭司,可見他自己並非祭司中人。
本書頗為新約時代的信徒所注意,因為在這麼短的一卷書中論到了新約時代中三件重要的事:(1)得救的途徑-「凡求告主名的,就必得救。」(珥二32,羅十13。)(2)五旬節聖靈的澆灌(珥二28,徒二17)。(3)主的再臨(珥三12,啟十四17-20,十九11-16)。
本書的主題是「耶和華的日子」,在舊約中,約珥對這一真理作最詳盡且有系統的論述。本書每一段落幾乎都集中在這一主題上(一15,二1、11、31,三14)。耶和華的日子是指定的時候,耶和華將未來的事都應驗出來,決定以色列與列邦的命運。
約珥強調兩個可能有的後果,耶和華的日子是以色列得蒙拯救的時機,也可能是他們完全毀壞的時候。他先將兩個可能詳加論述。
在本書第一部分(一4-二17),他論述審判,從蝗蟲之災到耶和華領著外邦的軍隊來毀滅他們。在第二部分(二18-三21),他論述救恩,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外邦的侵略,而外邦人必遭毀滅。
約珥發展這兩方面的豫言,他站在兩者之間的門檻上,一邊是豫言的,一邊是啟示的。
先知約珥名字的意義為「耶和華是神」,含有信仰的簡短自白,並顯露了他對神之敬虔。神的啟示臨到先知,因此先知的話即是神的話語。
人民「當聽」和「側耳而聽」先知警戒之言:蝗蟲之禍即將臨近,這表示神的審判即將來臨,他呼籲全民當謙卑悔改歸向神!
「老年人」(2節):可譯作「長老」(參14節),但不只是指著長老,整句表示上至民眾的領袖,下至「國中的居民」,都應該聆聽先知的信息。
1.蝗蟲之災禍(1-4節)
這審判極其可怕,因蝗蟲的毀滅性是全面性的,將造成全國性之苦難,所帶來的損害是前所未有的,而且災害持續相當長久的時間。活著的人沒有見過這樣的災難,也沒有聽父輩說過,這信息還要轉告後代。
神通過摩西向埃及所降的蝗災,也被說成是史無前例的(出十6)。約珥說,在往後的五個世代,都沒有比得上這次災難的(3節),他用這樣的方式強調他信息的特殊性。
先知用四個名詞來描寫蝗蟲之災(剪蟲、蝗蟲、蝻子和螞蚱),先知發揮敏銳的觀察力,發現蝗蟲發展的生態,也就是蝗蟲成長的四個階段,一個階段緊接另一個,毀滅的程度越來越廣大且越來越徹底。
「剪蟲」為剛成熟就能飛的蝗蟲,接上是翅已長成可以成群飛越大地的「蝗蟲」,也是為害最大的時期。成熟能飛的蝗蟲吃剩的,蝻子繼續接著來吃。「蝻子」是仍在爬行尚未長出翅膀的幼蟲,螞蚱為第二期幼蟲,長約二、三公分(賽卅三4)。表示蝗蟲的下一代繼續危害。
其實蝗蟲發展的次序與階段並不重要(二25的次序與這裡不同),重點是蝗災是指神降下的刑罰,警告人們應當悔改(摩四9;王上八37;代下六28)。在出埃及記神降下的十災中,冰雹摧殘之後所剩的樹木,終因蝗災而消滅淨盡(出十5、15),可見蝗蟲消滅破壞的力量。
2.災害之影響(5-12節)
這裡看見所論到的蝗蟲的牙齒多麼鋒利,樹、樹枝與樹皮,以及樹藤全都咬壞,甚至連樹皮內的樹幹及枝條都被咬得露白(7節),這是多麼徹底的破壞。「我的葡萄樹,我的無花果樹」,都是代表猶大國。他們的生計完全斷絕了,整個國家都被破壞不已。
蝗蟲除了置植物於死地外,其間接影響可算不少:農夫和果園主人因田間莊稼和果樹被毀,斷了養生之路而感到悲哀;祭司因無人能獻素祭和奠祭之果子而悲哀;沒有葡萄供釀酒之用而使酒醉的人沒酒可喝,失去盡情歡樂的美好時光。
3.呼籲悔改(5,8、13-14節)
先知呼籲國民為蝗災哀哭,分別對四種人呼籲:(1)醉酒的人(5-7節)、(2)耶路撒冷居民(8-10節)、(3)農夫(11-12節)、(4)祭司(13-14節)。這些呼籲各有他們的含意。
首先從酒醉的人開始,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。因為他們失去了藉以放縱的美酒,要從他們沉醉中甦醒,流出失望的眼淚(5節)。
接著呼籲耶路撒冷居民在神面前認罪(8節)。耶路撒冷的子民要像已訂了婚而未過門的女子,因未婚夫喪亡,一生希望落空,心靈上創傷難彌補,傷心而哀號。
蝗災的結果,使得正常情況下,帶供物到耶路撒冷聖殿去不再可能;祭司和傳道者,那些以獻祭給上帝為其職責的人,現在沒有甚麼可獻了。
第三個對象是呼籲農人要感到羞慚,耕田的與修理葡萄樹的,兩者一起提說,他們都將會有一種羞恥的感覺。農人沒有莊稼可收,好似婦女沒有生子一般,表明神的福分沒有來臨(參詩一二七3-5)。收穫的歡樂失去了,一切生活的樂趣也隨之消失殆盡。
最後的呼籲指向獻祭的祭司。他們要使群眾的哀號,成為聖殿禮拜的儀式,因為舉國上下都必須舉哀。痛哭與哀號是連續的,甚至夜間還披著麻布,終夜舉哀禁食(13節),因為聖殿的獻祭被迫停止,不再有素祭與奠祭。
先知進一步要求祭司,要分定禁食的日子,宣告嚴肅會,宣佈這特別的日子為災禍而禁食。參與這禁食的,不僅是長老,而且包括國中一切居民。
4 . 驚懼的吶喊(15-20節)
這是一個驚懼的吶喊,由於全地災禍頻仍,又有蝗災,再有旱災。這可怕的日子不是別的,而是耶和華的日子,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。「耶和華的日子」本書共提五次,是預言以色列的(一15,二1、11),此外,還有預言列邦的(二31,三14)。
蝗災來到,節期的快樂因糧食的斷絕而消失,不但存儲糧食的倉廩已空(16節),連可供種地的種子也枯乾了(17節),人畜都在劫難逃(18節)。羊群唯有樹皮草根可供啃食,生命奄奄一息。
最後,先知只能無助的向上帝祈求憐憫。因為先知的眼睛看到的更多,所以他的沮喪比自然界更大;越過被火燒一般的牧場和乾涸的溪水,以及他所意識到威脅,先知對上帝說:『耶和華阿,我向你求告。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