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詩一三二篇鑰節:因為耶和華揀選了錫安,願意當作自己的居所。(13節)
一開始是很特殊的一段(1-10節),讓我們瞥見大衛將約櫃帶入耶路撒冷的動機(撒下六章;代上十三~十六章)。若沒有這一段,我們或許會誤以為這是大衛的政治手段:使他的威望與新立首都的光彩達到顛峰。
但這裏顯明,他乃是為了神的名聲大發熱心,知道這是他百姓的天命,並承諾一定要做成這事(2節),無論代價如何,且要速速辦到(3-5節)。
這篇詩是上行之詩最長的一篇,主要是論及兩個歷史性的誓約(參撒下六12,七11)。
一、大衛向上帝的心願:找到上帝的居所(1-5節)。
1.內心的呼籲(1節)
「耶和華啊,求你紀念大衛所受的一切苦難。」
一開始是一個呼籲,「求你記念大衛所受的一切苦難」。「苦難」應該是指他費盡心思來辦遷移約櫃這件事,大衛為了尋得神所居住的聖所,並為了當在哪裡供奉約櫃而擔憂與愁煩(代上13,15,17,22章)。
或許也包括他因烏撒之死(撒下六6以下)而受的震驚與痛苦。
神不會忘記一切愛慕他的人,雖然有時錫安說:「耶和華離棄了我,主忘記了我。」但神卻說:「婦人焉能忘記他吃奶的嬰孩,…即或有忘記的,我卻不忘記你。」(賽四十九14-15)
2.大衛向神起誓建造聖殿(2-5節)。
「他怎樣向耶和華起誓,向雅各的大能者許願,」(2節)
「雅各的大能者」:這是雅各在預言十二支派的未來時,對神的稱呼(創四十九24)。
雅各是聖經中第一個向神起誓的人,神在夢中向雅各顯現,應許將他所睡之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。雅各醒了之後,就給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,並且向神起誓許願(創廿八20-22)。
大衛知道神怎樣豐豐富富的厚待雅各和他的子孫,他現在也可以放心的向神起誓。
「說:我必不進我的帳幕,也不上我的床榻;我不容我的眼睛睡覺,也不容我的眼目打盹,直等我為耶和華尋得所在,為雅各的大能者尋得居所。」(3-5節)
大衛為了這個心願,因此下了一個極大的決心,非為神尋獲居所就不肯休息、不肯睡覺。不過,這是一種比方,不是照字面解釋,它生動地描繪出大衛對主的愛心和熱心是何等的忠貞。
二、約櫃遷移進入錫安(6-10節)。
「我們聽說約櫃在以法他,我們在基列耶琳就尋見了。」(6節)
「以法他」:字義是「灰燼堆,多產的地方」,此處就是大衛的故鄉「伯利恆」。
「基列耶琳」:原文是「森林的田野」或「雅珥的田野」。實際上此處指的應該也是「基列耶琳」,但原文並非用「基列耶琳」。
對約櫃的尋覓,彷彿在找一件已為大家遺忘的東西,這正如大衛所說的事實:「在掃羅年間,我們沒有在約櫃前求問」(代上十三3)。
約櫃停放在默默無聞的基列耶琳(撒上七1、2),基列耶琳的含意是「森林的田野」,特別讓人注意這地點的偏僻、不適宜。原意是「我們在樹林中尋見了」。
約櫃從非利士回到以色列之後,就一直放在「基列.耶琳」(撒上七1),大約有80年左右。至少包括:撒母耳做士師之前的20年(撒上七2)、撒母耳做士師的12年、掃羅作王的40年(徒十三21)、大衛在希伯崙作王的7年半(撒下二11)。
於是,在經過尋找的儀式之後,敬拜者便面向耶路撒冷而去(7節),約櫃從基列耶琳運送到剛征服的耶路撒冷,是一小段路程,卻成為幾世紀前從遠遠的西乃山開始之旅途的高潮。
可是,大衛因運送約櫃過程耶和華擊殺烏撒,心裡愁煩懼怕,所以不肯將耶和華的約櫃運進大衛的城,卻運到迦特人俄別以東的家中。
約櫃在迦特人俄別以東家中三個月;耶和華賜福給俄別以東和他的全家。大衛聽說神因約櫃的緣故,賜福給俄別以東全家,就放心再將約櫃運進聖城(撒下六7-23)。
「耶和華啊,求你興起,和你有能力的約櫃同入安息之所。」(8節)
「耶和華啊,求你興起」,這是摩西時代每逢「約櫃往前行的時候」所作的禱告(民十35)。大衛到了約櫃面前,歡迎神的約櫃起行進入聖城,在那裏安息,享受眾民的感謝和崇拜。錫安乃是耶和華所選之地,要將他的名放在那裏。大衛這樣做是照著神的計畫而行。
大衛第一次迎接約櫃時,由於粗心大意,導致烏撒被神擊殺的悲劇(代上十三11-12)。不過此次行伍以公義開始,以歡欣終結(9節),讓人想起大衛第二次的嘗試,那次在出發之前曾要求「應當自潔」(代上十五12)。抵達後則為歡慶筵席。
本詩篇寫作當時的王(10節,「你的受膏者」)也在行伍中唱此詩。他不是靠自己,而是依賴大衛的成就,請求能進城;而這城也不是他的,乃是神的。
(三)上帝對大衛發的誓,要賜福給大衛王朝(10-18節)。
本篇上半段是大衛跟神起誓,本段則剛剛相反,是神對大衛起誓,要在錫安建立大衛的寶座。神又應許將國權傳給祂的子子孫孫,並且祂必將滿足的福氣賜予祂的子民,這是神所命定的。
整篇詩篇大衛和神彼此對答的話很有意思。
1. 有關安息之所(8、13節)
前面大衛說:「求你興起,和你有能力的約櫃同入安息之所!」(8節),後面神就答復他說:「耶和華揀選了錫安,願意當作自己的居所,」(13節);
2.有關祭司(9、16節)
前面大衛求神:「願你的祭司披上公義!願你的聖民歡呼!」(9節),後面神就答復他說:「我要使祭司披上救恩。」(16節)
3.有關受膏者(10、17節)
前面大衛求神「因你僕人大衛的緣故,不要厭棄你的受膏者!」(10節),後面神就答復他說:「我要叫大衛的角在那裡發生;我為我的受膏者預備明燈。」(17節)
最後兩節(17-18節)是對第十節的祈禱豐富的回答。「大衛的角」、「受膏者」及「冠冕」,都是指大衛及其後代的王權,而「明燈」及「發光」是永存的象徵,表示大衛後代必永遠為王。
前面大衛的目的是要神在聖城中,被全國人民所敬愛;因此,後面神就把大衛家放在他的愛中,成就他一切的心願。神昔日如何恩待敬畏他的人;今日同樣恩待一切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之人。
這些應許既溫馨又豐富,是出於愛,也需要愛的回應來成全。可惜人對神的回應常是懷疑,又想利用神的揀選,作為逃避祂審判的庇護所(耶七章),或進行貿易的本錢(太二十一12-13)。許多事件和經文都剴切陳明,以色列人對神向錫安的承諾完全誤會了。
這個立約的關係至為重要,我們要留意兩方面的先後次序。設若人向神忠貞,履行向神所許的願,則神對人是信實的,必會照應許成就。
當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,神向大衛所起的誓似乎落了空,甚至他要向神呼求,切勿忘記他曾為祂的約櫃大發熱心!
無論如何,當詩人與神有深入靈交的時候,終於受感而產生活潑的盼望,他再次遠眺神與自己所立的約,必能完全地應驗在當來的彌賽亞身上的(17-18節),祂深知神絕不會忘記屬祂子民的一切勞苦!
因此,本詩始自艱難的環境與不屈不撓的決心,而以榮耀作結束。那承受應許的王充滿榮光,得勝仇敵;這乃是原初的理想,也是最佳的結果。
《因為是我所願意的》
「因為耶和華揀選了錫安,願意當作自己的居所,」(詩一百卅二13)
主後六一二年,瑞士的修道院院長高爾,想找一個合適的地點,建造修道院作傳福音之用。他走到康士登乃(Constana)的東南約十九英里地方的森林裡,看到一塊岩石地。
高爾到該處時,一不小心被一枝樹椿絆倒跌在地上。他的同伴們就想上去把他扶起來,可是老人家躺在地上不肯起來,他告訴他們說:「這是我永遠安息之所,我要住在這裡,因為是我所願意的。」(詩一百卅二14)
修道院的位址就這樣選定了。這就是後來以藏書、學術、藝術聞名一時的聖高爾大修道院的緣起。
–引自林政傑《詩篇的講章》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 詩人如何描述大衛尋找神的居所的迫切心態(3-5節)?對你的啟發是甚麼?
2.「基列耶琳」是怎樣的地方,為何約櫃會放在那裡?放了多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