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詩一百三十篇鑰節:以色列阿,你當仰望耶和華;因他有慈愛,有豐盛的救恩。(7節)
這是七首懺悔詩(6、32、38、51,102、130、143等)中的第六首,詩人代表以色列民眾從心中最深之處向神呼籲。其中所表達的情緒有懇切代禱、榮耀光輝、極大盼望、耐心等候、深信不疑、充足指望、豐盛慈愛、滿心快樂。
仰望神的人必蒙赦免,因為神有赦罪之恩,他們必不蒙羞,因為神有豐盛的救恩。神的計畫就是救他的百姓脫離一切的罪孽。
這是一首個人的悔罪詩。很多屬靈偉人對某詩篇有特別偏好,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就認為一三○篇為最美的詩篇,他甚至稱它為有保羅氣質的詩篇,因為這詩篇論及保羅所強調的「罪得赦免」和「因信稱義」等問題。
一、一個重大的需要和一個偉大的神(1-4節)
「耶和華啊,我從深處向你求告。」(1節)
「深處」:指極深的痛苦,如水深,如火熱(六十九2)。與「深淤泥、深水」(六十九2)、「深淵」(六十九15)等言詞,都是指身體或靈性處於極度危機的狀態。
在「深處」被破碎的經歷,是我們與神聯合的前提。神用各樣的方法,把我們帶進各種「深處」,讓我們在「深處」被神「壓碎」(伯六9;十九2)、被祂「破裂又破裂」(伯十六14)。
當人看見肉體「深處」的敗壞,就不再自己掙扎著爬出來,而是「厭惡自己」(伯四十二6;結六9;二十43;三十六31),「從深處」向神認罪悔改。
神看人能看到內心的深處,所以人若用口頭上敷衍的話向神禱告,就必不蒙垂聽。神必用各樣管教的方法,使人誠實無偽的向他認罪悔改,徹底痛悔的心是神所喜愛的,徹底痛悔即「內裏誠實」。
「主啊,求你聽我的聲音,願你側耳聽我懇求的聲音。」(2節)
父神說:「婦人焉能忘記他吃奶的嬰孩,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;即或有忘記的,我卻不忘記你。」(賽四十九15)慈母如何隨時留意嬰兒的哭聲,天父也照樣留意聽他兒女的呼求。
「主耶和華啊,你若究察罪孽,誰能站得住呢?但在你有赦免之恩,要叫人敬畏你。」(3-4節)
這首詩帶出罪的真實性和嚴重性,「罪孽」一詞字包括了一切不義、不法、邪惡的性情、不軌的行動等意思;公開所做的壞事,和那存在心中隱而未現的過錯,都在其內。另一方面,原罪本罪都包括在其內(3節)。
但是詩人的字裏行間卻流露出一種安慰與平安,那表示詩人對神的慈愛存著完全的信賴,這個盼望的根基在乎赦罪之恩(4節),而只有神才擁有赦罪的權柄。神赦罪的結果是使人產生敬畏(比較彼前二9,17)。
我們的神預備了赦罪的活泉,自從人開始犯罪,神就打開了恩門,使人可以得蒙赦免,罪得洗淨,這就是福音的中心。
二、一個強烈的盼望和一個偉大的效果(5-8節)
「我等候耶和華,我的心等候,我也仰望他的話。我的心等候主,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,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。」(5-6節)
「守夜的」:指打更的人,他們比誰都期盼清晨的太陽。詩人切望神的救助,比較這些打更的人等候黎明的來臨更為迫切。
人的心是為神而造的,必有神居在其中才能使人心滿足。由於詩人靈性深處的盼望,因而產生了對神的等候和仰望神話語的心(5節)。
根據神話語中的應許等候神,正像等候天亮一樣,神應許晝夜永不停息。在黑夜中等天亮是必不會失望的;照樣等候耶和華的人,必不蒙羞(6節)。詩人是從心中等候神,並不是為口腹、肉體、情欲等暫時的享受而等候神。
「以色列啊,你當仰望耶和華,因他有慈愛,有豐盛的救恩。他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的罪孽。」(7-8節)
「慈愛」:可譯為「不變的愛」,是盟約中的用語,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聖約的「不變的愛」。
在詩人的悔罪中,他那份憂國憂民的心腸,也讓他想到整個以色列民同樣需要救贖恩典的來臨,因此他特地提醒以色列民要專心等候耶和華(7節)。
同時也向他們保證,神的救贖將會施行在他的子民身上。因為罪為一切苦痛之根,得救贖脫離罪才可以根絕痛苦(8節)。神在以色列的民族身上有完全的計畫,並且已開始了的救贖,他也必要成全到底(8節)。
這首詩明顯的強調先與後:
1.先為自己的罪(1-4節),後為國家的罪(5-8節);
2.先口頭求告(1節),後用心等候(5節);
3.先求神聽他的聲音(2節),後願聽主聲音(5節);
4.先得赦免(4節),後得救贖(8節);
5.先正己(5節),後勸人(7節)。
《等候神的功課》
「我的心等候主,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,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。」(詩一百三十6)
西元1346年,正當英法百年戰爭期間,愛德華三世手下的英軍與法軍在法國克雷西對陣。英軍由王子愛德華率領出戰,父王的勁旅則守候在一旁,等待必要時馳往支援。
兩軍交鋒不久,王子就飽嘗威脅,趕緊差傳令兵去請求支援。然而父王仍舊不動聲色,遲遲沒有遣兵救援。王子又派出另一名傳令兵,請求「火速支援」。
父王要傳令兵轉達:「去告訴我兒,我不是毫無經歷的指揮官,看不出何時需要救援;我也不是不懂得關懷的父親,有兵不肯馳援。」
這個故事最能詮釋天父神和聖徒之間的關係。每當聖徒遭遇試探和惡者的攻擊,即刻向神求助,然而往往發現神毫無反應,不伸援手。不過事實上,神的眼目未曾離開我們,他深知我們環境的危險度。
他絕不會允許試煉過於我們所能忍受的,就在千鈞一髮之際,神自然會給我們打開一條出路。因此,聖徒用不著緊張,天父對我們的處境可謂瞭如指掌,我們大可放心!
他的救援總是及時的,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說:「神是信實的」(林前一9)。針對這一點,第四世紀教父安波羅修肯定地說:「神是全職的,他能預知並提供我們一切必要的防衛措施,免得我們受害。神是信實的,他是守約施慈愛的神。」
–引自林政傑《詩篇的講章》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人類一個重大的需要是甚麼(4節)?得到一個偉大的效果是甚麼(8節)?
2. 這首詩強調那些先與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