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6. 漂浮的斧頭(六1-7)
以利沙是一位有能力的先知,先前我們看見他曾使死人復活、解毒、使少變多。這章經文記載他另一件神蹟就是使斧頭浮起。他將從神而來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,及於每一生活的層面。
先知門徒不斷增多,因此原來住的地方也越來越擁擠。門徒們希望去約旦河邊,砍一些木頭回來多蓋幾個房間,以利沙同意了,也答應和他們一同前往(1-3節)。
這些門徒是先知學校中的學生,很可能是吉甲的那一所,因為他們要往約旦河邊去採伐木料(2節),吉甲靠近約旦河。這段經文可以看出當時先知學校的概況。
首先,參加這所學校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。這可以說服事的轉型,從過去以聖殿的祭司為主的服事,轉成以先知為主的服事。因為學生太多,宿舍不夠住,必須加蓋。
其次,先知學校訓練學生的宗旨之一,就是要培養他們擁有實際生活的能力。
他們要受自食其力的訓練,凡事親力親為,和周圍的百姓一樣工作。因為他們不能脫離現實,必須生活在人群社會中。而手藝的訓練,和思想智力的訓練是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的。
第三,這些年輕人邀請先知和他們同去砍材,可以看出以利沙跟門徒的互動狀況。師生之間不只是知識的交流,學生會主動邀以利沙參與活動,以利沙也願意一同參與門徒的勞力活動。
沒想到這次的工作發生了意外。一個學生砍樹的時候,斧頭掉進約旦河裡,沉下水了。這個位置的河水應該是頗深,學生慘叫一聲,向以利沙求救:『哀哉!我主啊,這斧子是借的。』(5節)
以利沙問清楚斧頭掉的位置,砍了根木頭丟進去水裡,鐵製的斧頭浮起來,接上木柄,然後以利沙吩咐學生撈起來(6-7節)。
這故事要告訴我們,事奉神的人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困難臨到,但是意外的困難常常有意外的恩典;困難是經歷神恩典的墊腳石。
7. 圍困亞蘭人(六8-23)
接著的記載,我們看見先知不但關心神國事奉,作育英才,他也關心國家大事。
亞蘭王跟以色列人打仗,處心積慮想要謀害以色列王,以利沙卻三番兩次向王提出警告,讓王避免受害。結果,亞蘭王害怕起來,以為他的周遭有以色列奸細潛伏(8-11節)。
後來,有一個臣僕告訴亞蘭王,他才曉得是先知以利沙通報,所以把矛頭轉向,想要對付以利沙。於是亞蘭王出動車馬和大軍,趁夜圍困以利沙所住的城市多坍(12-14節)。
第二天清早,以利沙的僕人起床,看見了車馬軍兵圍困了城,就大驚失色說: 「哀哉!我主啊,我們怎樣行才好呢?」(15節)
以利沙的回答實在奇妙::「不要懼怕!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。」就禱告說:「耶和華啊,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,使他能看見。」耶和華開他的眼目,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(16-17節)。
敵人打過來的時候,以利沙禱告說:「求你使這些人的眼目昏迷。」主垂聽以利沙的禱告,使他們眼睛瞎了。以利沙到他們那裡說:你們走錯路了,跟我來,我幫你們帶路。於是以利沙把他們帶到撒瑪利亞(18-20節)。
以色列王看見這些亞蘭軍,就問以利沙:我該把他們殺掉嗎?以利沙說:不!即便是在戰場上俘虜的兵丁也不會殺害他們,何況是這種情況!以利沙請王給他們食物和水,讓他們吃喝;放他們回他們的王那裡去(21-22節)。
於是,以色列王為他們大擺筵席,等他們吃喝完了,打發他們回亞蘭王那裡。從此,亞蘭人不再侵犯以色列的土地(23節)。
先知的服事有時候我們不容易了解,看起來他們是充滿神的大能,能打敗敵人大軍;但是,好像又不願除惡務盡,完全消滅敵人。相信這是順服神的計畫,有所為、有所不為的原因。
也就是說,即便是先知也不能為所欲為,他必須完全順服神。以利沙禱告神讓亞蘭大軍眼睛昏花,然後把他們引進距多坍16公里的京城撒瑪利亞。認真說起來,他們不是眼睛昏花,而是頭腦迷糊。
然後以利沙又禱告,他們頭腦清醒過來,這時候的亞蘭軍已成甕中之鱉,待宰之羊。以色列王問以利沙當如何處置這些俘虜,以利沙要國王設宴款待他們,然後放他們回去。這叫做以德報怨。跟對待乃縵的意思一樣。
以利沙以德報怨的策略奏效,此後兩國和平共處了一段時間。
8. 圍困撒瑪利亞(六24~七20)
(1)城中的饑荒(六24-33)
兩國和平相處若干年以後,干戈再起,這次不是小規模的邊境衝突,而是最高強度的大規模戰爭。亞蘭大軍圍困京城撒瑪利亞,城內糧食缺乏,一個驢的頭值八十塊銀子,兩百公克的野生豆莢也值五塊銀子(24-25節)。
這裡描述撒瑪利亞城缺糧的惡劣情況,連沒有人吃的食物也變成天價。一個屬於不潔的牲畜的驢頭要賣八十塊銀子;連鴿子糞也賣到五塊銀子一升。鴿子糞是一種有刺皂莢樹的豆莢,平常沒人吃,但是勉強可用以充饑。
一天有一個婦人向王陳情伸冤,說她與另一個婦人協商,先拿自己的孩子來吃,第二天吃婦人的孩子。他們吃完自己的孩子之後,那婦人後悔了,不肯把孩子交出來(26-29節)。
一開始,王聽到婦人陳情的回答是:『耶和華不幫助你,我從何處幫助你?是從禾場,是從酒醡呢?』(27節)他回答充滿無力感,意思是,如果連耶和華都不幫助她,還有誰能在這悲慘的境況中幫助她呢?
這個案情看見怎樣的悲劇。撒瑪利亞城被圍困,城內糧食短缺,災情嚴重,人民饑不擇食,不但以不潔淨、人不願吃之物充饑,甚至人吃人,連親生骨肉也不惜吃掉。
王聽了這事,就撕裂衣服;在城牆附近的人都看見王貼身穿著麻衣。並且發了重誓:『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在他項上,願神重重的降罰與我!』(31節)他將以色列招禍的責任賴在以利沙身上(參王上十八17)。
這時候,以利沙正跟一些來見他的長老們在一起。王派來的人還沒有到以前,以利沙對長老們說:那凶手派人要來斬我的頭了。他到這裡的時候,你們要關上門,不讓他進來。接著,王自己會跟在他後面(32節)。
果然,照先知所說的,派來殺害先知的兇手及以色列王陸續到達,王到了之後說:「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,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?」(33節)
《懷璧其罪》
為何以色列王把這次的戰禍怪罪到以利沙頭上?
以色列王為甚麼怪責以利沙,說是他造成撒瑪利亞的災禍?甚至想要殺害他。可能有下列幾個原因:
(1)禱告無用
有些解經家認為,當災難臨頭時,以利沙一定曾告訴以色列王,叫他信靠神以便獲救。王照樣行了,甚至身穿麻衣(六30)。但是,情況並未改善,甚至瀕臨絕境。
王顯然覺得以利沙所說禱告的方法沒用,神根本不願意拯救他們,於是連帶怪罪先知。
(2)神的僕人是災禍的來源
以色列的君王與屬神的先知多年來常有衝突。因為君王行惡,先知常預言神的審判必然臨到,君王就視他們為惹是生非之人,是災禍的來源,所以將失敗歸咎於以利沙。
(3)先知袖手旁觀
以色列王可能記得,以利亞曾幫助亞哈王終止饑荒(參王上18:41-46)。既然以利沙是一位神人,王也許想到他可以隨意行神蹟,而他竟然沒有援救以色列國,所以王大發雷霆。
所以,歸納以上,以色列王認為,神有能力拯救以色列卻不拯救,都是因為先知失職,或是先知故意降災。於是將矛頭指向先知,把仇恨堆在他頭上。
左傳有一句話說:「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。」一個人雖然沒有罪,可是因為身懷瑰寶,就像是罪人一樣,到處被追殺,就是這種情況。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先知有能力行神蹟退敵,為何不乾脆把亞蘭人滅絕?
2.以色列王為何要殺以利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