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十一章41-43
這是第一次使用完整的結束公式,以記載一個王朝的結束。
所羅門做王四十年,他死後葬在大衛城;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他作王。「四十年」可以用來指一個世代(參二十11)。所羅門死於約主前九三二年,年約六十。所羅門王朝雖然榮華,卻已蒙上悲劇的陰影。
叁、分裂王國歷史(王上十二1~王下十36)
本段經文記述所羅門王國的分裂。作者並非僅交代實際的分裂過程,而是同時指出其因由。當時世襲制度的原則尚未成立,每個統治者被選立繼承的方式均有所不同。
王國的統治被後人用屬靈的標準衡量。北部支派及南部猶大支派之間一直處於對立狀態,偶有緩和,以致作者必須分別交代南北支派的事蹟。
一、王國的分裂(十二1~十四20)
(一)羅波安(十二1-24)
1. 羅波安會見以色列百姓(十二1-5)
所羅門駕崩,王子羅波安毫無意外的在他祖父之城繼承了王位,登上父親的寶座。但是,他雖在耶路撒冷作了猶大王,卻仍未成為全以色列王,北面的眾支派要求羅波安往示劍會談(1節)。
大衛也曾經過類似的會議才得到各支派長老的公認,可以統一南北(撒下五1-5)。耶羅波安聽見所羅門已死,從埃及回來,以色列人舉他為代表,和羅波安王談判(2-3節)。
以色列人對所羅門的苛政早有怨言,他們請耶羅波安來共商大計,耶羅波安認為時機已經成熟,因所有能代表以色列北方眾支派的以色列人都在場。
北方眾支派的訴求,是希望減輕所羅門時代的勞役生活。羅波安似乎完全不知道以色列人的狀況,所以他回答需要三天的時間來思考。百姓聽見羅波安這樣的回應,可能也覺得蠻有誠意的,所以就沒有立刻發難(4-5節)。
「示劍」位於以法蓮山地,原是迦南地的異教中心,但在以色列宗教生活中亦佔有重要的地位,因約書亞曾在此與以色列人立約(書二十四25),約瑟的骸骨亦葬於此(書二十四32)。
2. 兩種建議(十二6-15)
民眾要求減免稅收、苦工及兵役原是合理的,因為他們在所羅門的治下長年深受其苦。這裡記載兩代之間觀念上的落差。
耶羅波安先諮詢一些長老。前朝的元老派經歷了所羅門年年大興土木之情況,眼看百姓的勞苦,深覺現在好應該是休養生息的時候,就建議羅波安,當改變前朝作風,好好對待百姓,君王服務百姓,百姓就永遠臣服(6-7節)。
老年人,實際上是指長老。長老的身分在以色列一向是特殊的、受尊重的(出十二21)。只是羅波安未能接受他們的意見。
他另外徵詢年輕人。少年人是跟他一起成長的同輩,他們的建議剛好相反。他們提議以鐵腕作風來治理百姓,好樹立王的威權,「我的小拇指頭比我父親的腰還粗」、「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,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。」(8-11節)
最後,羅波安決定接納年輕人意見,以高壓方式處理這個衝突。雖然導致分裂的原因,很明顯的是人為因素及性格衝突,但作者卻將之詮釋為神的干預,為要實現神的旨意及神藉著亞希雅所預言的審判(15節)。
羅波安當時年四十一歲(十四21),與少年的那一群人更容易認同。少年人引用諺語,回答得絲毫不留餘地,要用「蠍子鞭責打」他們(11、14節),這是指有刺的鞭子,而非普通的鞭子。
3. 以色列叛離(十二16-20)
以色列眾民對羅波安極度失望,因此撂下狠話,他們的宣示乃是一個嚴肅的宣言。他們激烈的語氣的含意是:「我們與大衛毫無關係」。這是指南北完全的決裂,已無轉圜的餘地(16節)。
北部的十個支派因為對羅波安失望,一窩蜂的叫囂背叛。只是羅波安還不明白事態嚴重,竟然派掌管服苦役的長官亞多蘭前往,試圖處理此次紛爭,可憐卻被活活的打死了。至此羅波安才如夢初醒,急忙逃回耶路撒冷(17-19節)。
以色列人民聽說耶羅波安從埃及回來了,就邀請他去赴一個民眾大會,立他作以色列王。只有猶大一支族仍然效忠大衛的後代(20節)。
4. 羅波安征戰的計畫受阻(十二21-24)
十個支派擁立耶羅波安為王,以色列人從此正式分裂。羅波安對以色列此舉十分忿怒,匆匆召集了十八萬大軍,準備以武力征服。就在這時候,神差遣神人示瑪雅說出這事乃出於神,任何人都無法改變,才阻止了一場兄弟相殘的屠殺。
從現實面來看,羅波安之所以放棄決戰,不是因為敬畏耶和華,可說是迫於現實。因為與大衛時代的猶大支派的總兵力50萬(撒下二十四9)相比,追隨羅波安的軍兵是極小的數目(18萬)。
「神人」一詞曾被用於一些人物身上:摩西(申三十三1)、大衛(代下八14)。此外,被用於將神的話帶給參孫父母(士十三6、8)、以利(撒上二27)、耶羅波安(王上十三1-31)及亞瑪謝(代下二十五7、9)的無名使者。
神人的共同的特點是說話帶著權威:「耶和華如此說」。他們的話也都會實現(如:王上十七24),這是真先知的標誌(申十八22;參:申十三2)。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羅波安徵詢的時候,老年人跟少年人給他的意見各是甚麼?為何有如此差異?如何從現今的角度思考這樣的差異?
2.南北兩國分裂的背景原因,與實際原因各是甚麼?如何看待這樣的結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