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在撒迦利亞書的序言內(一1-6),先知強調悔改回轉向上帝。悔改是復興的門徑,隨後他藉著八異象將以色列將來的遭遇向當時的讀者宣佈。如今他透過一件發生在八異象二年後之事(主前518年),再向讀者預告以色列的將來。
這兩章的預言是因一個問題而產生的,這問題與以色列的將來表面似毫無關係,可是在細觀之下便發現,這軼事與本書的預言主旨大有關係。因這歷史的主題關乎以色列的滅亡,故此在先知的處理中必涉及以色列的復興。
1. 背景(1-3節)
事情的發生與撒迦利亞蒙召傳第一篇信息(一至六章)相隔約兩年,伯特利打發由『沙利亞和利堅米勒』兩人的領導的代表團,來到耶路撒冷敬拜真神(1-2節)。
他們趁著敬拜、禱告真神之際,順便提問聖殿中的祭司和先知。他們在被擄到異地七十年期間,為著被擄的慘狀,每年五月至七月間禁食悲哀(參6節),如今已經歸回故土,是否仍需照樣行?(3節)
『伯特利』在被擄以前,曾經是北國以色列敬拜偶像假神的兩個中心之一(參王上十二28-29),但餘民歸回之後不再敬拜偶像假神。
「五月」的齋戒是記念尼布甲尼撒王十九年五月初十日圍攻耶路撒冷,拆毀聖殿的日子。
2. 敬拜的儀節與屬靈的實在(4-7節)
先知得到上帝的啟示,要他傳講盼望的信息。他就藉代表的詢問機會,宣講了一個真理。先知以三個問題責備他們:
(1) 他們被擄這七十年間,五月和七月的悲哀禁食豈是向上帝所發出的(5節)?
(2) 他們要吃要喝不都是只是考慮到自己的需要嗎(6節)?
(3) 在國家滅亡之前(城邑有居民,正興盛;南地高原有人居住),上帝差遣先知宣告的話語,豈不是應當聽的嗎?(7節)
這三個問題顯露他們的禁食只是表面的宗教行為,單單有這樣的宗教表現是不夠的。
3.真實的敬拜(8-10節)
先知得上第啟示,繼續說明上帝之所以不悅納他們禁食之原因,也是警告不回頭者的結果。過去上帝曾多次吩咐選民,可惜他們並未聽從,這些問題是:
(1) 當按「至理判斷」(9節上):審判的時候要按著真正的公正和公義執行,絕對不可有偏袒。
(2) 以慈愛憐憫待弟兄(9節下): 待任何人要以愛心為出發點,同情體恤所有的肉身同胞,而不是存著嚴苛的態度。
(3) 不欺壓寡婦孤兒寄居者和貧窮人(10節上): 不可欺詐、迫害那些無依無靠的弱勢組群(參申二十四14)。
(4) 不可謀害弟兄(10節下): 不可存心邪惡與犯罪的意圖去傷害肉身同胞。
「曾對你們的列祖如此說」:按原文並沒有『列祖』一詞,但有此意(參11節)。
可見人若單談愛心而無實際愛心的行動,這是徒有屬靈的外表而無屬靈的實在,這是上帝所憎惡的。
4.追述被擄是選民頑梗叛逆的結果(11-14節)
以色列人執意不肯傾聽上帝囑咐的話,甚至倔強地轉頭拒絕,故意塞住耳朵不肯聽,將上帝的話當作耳邊風。鐵了心如金鋼石般剛硬,不聽從上帝的聖靈在歷世歷代感動祂的眾先知所說訓誨、誡命、條例、勸戒和勉勵的話,以致上帝的震怒臨到他們身上(11-12節)。
以色列百姓觸發上帝的烈怒,結果有三:
(1) 上帝不再聽他們的呼求(其實他們早有其他先知所給的警告,如耶十一11、14;十四11、12);
(2) 他們分散在列國中(歸回者還算少數,其餘的仍散佈在列邦國中);
(3) 「美好之地」成為荒地。
在講道中雖沒有提到禁食,但撒迦利亞直指問題的核心。在禁食之日為他們的損失悲哀比較容易,但要面對上帝繼續不斷的要求,卻比較困難。他們是否比列祖更願意,每天的生活都符合上帝律法的精神?
禁食的日子目的在更新他們,藉著重新認罪、得赦免與未來的盼望,而產生新的動力,過討上帝喜悅的生活。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 思想一下,我們靈修,是因為知道信徒「當」每天來親近上帝,還是靈裏真的有這渴慕來到上帝面前?
2. 反省一下過往自己在屬靈的追求上,能否蒙上帝喜悅,滿足祂的心呢?今天讓我們實踐一個愛心的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