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第三章16-22節
3. 觀察到的人生問題(三16-22)
本段經文傳道者作了一個觀察(16節)、兩個短評(17,18-21節),並達到一個結論(22節)。
(1) 一個觀察(16節)
傳道者採取一條新的思路(又),坦白提出一個生命中可觀察得到的問題(我見)。在進行審判的地方,應當有公義之處,卻常發現奸惡取而代之。
(2) 兩個短評(17,18-21節)
傳道者首先從未來審判的角度思索(我心裏說)地上的不公義:是未來的(必),屬神的(神必),會發生的事(定時)。這一點使傳道者在困惑中仍能支撐,即在人的邪惡、不公正的行為當中,上帝也在進行審判(17節)。
傳道者接著思想上帝在當前的狀況下的心意。
人們的惡行可能會不自覺地完成了上帝的旨意(最明顯的例子可參徒二33)。上帝藉人間審判之事,來分別出人是按良心或按動物的本能施行審判,若是按動物的本能施行審判,則人就不過像禽獸一樣(18節)。
人人都有一死,獸也都會死,在死亡跟前,人和獸沒有兩樣。還活著的時候,人的生命等次高於獸;但死亡一臨到,人的屍體和獸的屍體並沒有差別,這個現象真令人感到虛空(19節)。
人和獸的身體,都是用地上的塵土造的,死後的屍體也都會化為塵土(20節)。人死後肉身要歸於地,靈則歸於賜靈的上帝(參十二7);獸的氣息與獸的屍體一起下入地(21節)。
「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,獸的魂是下入地呢?」
(3)一個結論(22節)
既然上帝掌管一切(參1-15節),而祂又容許人在活著的時候,可以隨各人自由行事(參16-20節),但人的最終結局仍要向上帝負責(參20節),所以最要緊的是,人如何活著。
因為,人死後不能再活在地上看見自己生前的光景,而有所改善。
第四章1-3節
本章主題是社會各種孤寂,這也是謎團。
1. 社會上有權者欺壓無助的人(1-3節)
本段論到人世間的欺壓暴行。聖經多處記載欺壓之事,君王欺壓百姓(箴廿八16),主人欺壓僕人(申廿四14),富人(箴廿二16;摩四1)、居高位的(傳五8)、甚或其他的窮人(箴廿八3)欺壓貧苦人,都令人憤慨。
在舊約中,憐憫受欺壓者是很常見的事。寄居的人、外邦人、孤兒與寡婦格外得到同情(耶七6;結廿二7;亞七10)。高利貸(結廿二12、29),詭詐的天平(何十二7)以及霸佔房屋和產業(彌二2)皆列為欺壓,受到指責。
我又轉念,即開展新話題。
傳道者看見欺壓暴行不義的事,受壓迫的人流淚,卻沒有人安慰他們,關懷他們,或者拯救他們脫離暴行。欺壓人的是因為他們有勢力,旁人敢怒而不敢言,當然無人會給受欺壓者安慰(1節)。
在社會中必有窮富強弱之分,無疑窮者多被富人欺,弱肉強食也是一般的現象;但所羅門王所看見的,不只是受欺壓的得不著安慰而已,欺壓人的也得不著安慰。因為比他更強的大有人在,欺壓者可能也是被欺壓者。
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,反而讓人羨慕、讚賞那些已經離世的人們,因為他們不需再受欺壓(2節)。
甚至可以這麼說,未曾出生,未曾到世上走一趟的人,比起因死亡而得免再受苦的,以及活著繼續受苦的這兩種人反而更好(3節)。這是沒有上帝之人的人生觀。
傳道者觀察社會上的一切惡事,得出的結論是:死人比活人更有福,而未曾生的,因未經歷過事,所以比死人及活人更勝一籌。
然而,這並非傳道者給人生最終的結論,以下數章他還有更多討論和分析,而且持守另一種立場:「與一切活人相連的,那人還有指望,因為活著的狗,比死了的獅子更強。」(九4)
傳道者探討智慧的價值時(第二章),發現智者與愚者皆遭同一命運(二16),無論成敗得失,均無人記念,而且必同遭死亡,傳道者的結語:「我所以恨惡生命,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.都是虛空、都是捕風。」(二17)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 你是否如同所羅門王一樣,也曾觀察人生各樣問題,找不到答案?你覺得這時候可以做甚麼?
2. 靜下來想一想,在你的周遭有那些令人苦惱的社會問題?試著從聖經的真理原則來找一下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