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這段看起來輝煌的成功史,讀起來卻令人怵目驚心。
十二月十三日,就是當初哈曼下詔書,要求所有的地方官員準備對猶太人大屠殺行動的日子。只是因著哈曼已死,末底改在國中得勢,猶太人反倒占了上風(1節)。
在前面曾提到,在三月的時候,末底改發出以國王印章簽名的詔書給所有波斯帝國境內的猶太人,和波斯帝國一百二十七省的省長和行政長官,告訴他們,國王已經准許猶太人「武裝自衛」,保護自己免受仇敵的攻擊。
甚至允許猶太人遇到攻擊的時候,「可以反擊、殺戮、滅絕那些人,連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可以滅絕,並且奪取他們的財物」(八11)。
時間到了,全國各省的猶太人都聚集、團結起來,準備抵禦那些想要害他們的人。而那些並未仇恨猶太人的各族人民,都因為懼怕而不敢出面敵擋猶太人(2節)。
各省中那些屬於朝廷辦理政事的各級官員,因為懼怕末底改,都站在猶太人這一邊幫助他們(3節)。因為末底改官列要職,而且權位日漸加增,這是全國皆知的事實(4節)。
因為猶太人被允許可以反擊那些攻擊他們的人,所有前來侵犯他們的都被擊殺了(5節)。單單在書珊城,猶大人就殺死了五百人(6節)。哈曼十個兒子起來攻擊猶太人,結果也喪了命,只是猶太人並未奪取他們的財物(7-10節)。
猶太人沒有下手奪取財物,而且特地明記此事,其理由如下:
(1) 他們殺敵是出於防禦性的自衛行動,而非到敵人的住處去攻擊他們;
(2) 他們的主要目的在於除滅敵人,而非奪取敵人的財物;
(3) 他們可能從五百年前掃羅王奪取亞瑪力人的財物,卻失去王位得到教訓(參撒上十五17-23);
(4) 他們可能希望藉此討好亞哈隨魯王,使他對猶太民族放心。
那一天書珊城裏被殺的人數呈報到王面前,王想知道,除了書珊城被殺的五百人,和哈曼十個兒子之外,其他省的死傷情形。然後告訴以斯帖:「現在你要什麼?我必賜給你;你還求什麼?也必為你成就。」(12節)
以斯帖的要求是,求王准許住書珊城的猶太人的抵抗行動再延長一日,使所有仇敵都被消除;並將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首掛在木架上示眾,警戒眾民不得仿傚哈曼與猶太人為敵(13節)。這兩個要求國王都答應了(14節)。
亞哈隨魯王知道書珊城的死亡人數之後,並不稀奇,甚至感到欣慰,還主動詢問以斯帖接下來想要怎麼辦,還有什麼要求?
主要原因,可能是哈曼舊勢力錯誤的判斷。因王的諭旨不能更改,殺戮猶大人的命令還是有效,他們不想要放棄這個報復的機會。國王藉這事看出來,過去寵愛哈曼已經造成嚴重後果,問題需要強力解決,否則後患無窮。
以斯帖要求書珊城的抵抗行動延長一日,這是十分費解的事。因為若是猶太人是出於防衛,就不應該有第二日的要求。聖經學者普遍認為這是過度報復的行動,以斯帖希望完全清除隱藏的仇敵。這也跟把哈曼十個兒子屍體示眾同樣道理。
十二月十四日,猶太人又在書珊城殺了300人(15節)。明顯的,這一天的殺戮並非自衛性質,因敵人不能再來攻擊猶太人。所以,應當屬於搜尋幕後敵人的首腦人物,予以斬除,以杜絕後患。
全國各省也都將死亡情形匯報完畢,總共死亡的有七萬五千人。在這次行動中,猶太人都沒有下手奪取仇敵的財物。這一次的事件,猶太人得以脫離滅族的命運,享受平靜安穩的生活(16節)。
根據歷史學家的統計,當時在波斯帝國內的猶太人總人數約有七十萬人之多,所以他們所殺的敵人約僅占猶太人的十分之一,對亞哈隨魯王來說,他的損失遠較除滅猶太人為少。
這樣的殺戮的確是個悲劇,聖經的記載,沒有避掉負面的事實,作者忠心的把事實的過程記錄下來,並不是贊成這些行為,為的是讓我們深刻思想,學習教訓。
當我們讀這段歷史的時候,應該想一想,基督徒的成功觀是甚麼?消滅敵人叫成功嗎?那麼除了殺戮以外,還有甚麼方法可以消滅敵人呢?
「不要以惡報惡;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。若是能行,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。親愛的弟兄,不要自己伸冤,寧可讓步,聽憑主怒;因為經上記著:「主說:『伸冤在我;我必報應。』」所以,「你的仇敵若餓了,就給他吃,若渴了,就給他喝;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。」你不可為惡所勝,反要以善勝惡。」(羅十二17-21)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仇恨猶太人的人明知國王另一個詔書,猶太人可以組織反抗,為何還執意要進 行殺戮?這跟罪的本性有何相似之處?
2.明明第二天已經不可能被攻擊了,以斯帖卻要求書珊城的抵抗行動多一天,這樣的要求真正的目的是甚麼?對你的提醒是甚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