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第十八章和十九章記載剩下七個支派的分地,這是在示羅拈鬮決定的。
1. 緒言(1-10節)
示羅被以色列人制伏後,會幕移設在此(1節)。示羅意為「安息」,此城屬以法蓮支派。約書亞揀選示羅做為設立會幕的地方,供全民敬拜上帝(申十二11)。
在戰爭期間,吉甲成為會幕的臨時所在地,也就是約櫃的停留所。現在全地已被征服,戰事止息,一切事務漸漸步入正軌。全國「正常化」的第一步,就是設立會幕。
以色列人與上帝的關係,是全國生活的基礎,而會幕正是這關係的象徵。約書亞之所以揀選示羅作為全國中央政府的所在地,和設立會幕的地方,想必是出於耶和華的指示(申十二11)。會幕此後繼續設在此處約有三百年之久。
示羅位於伯特利北15公里的山岡上,在迦南地中央(士二十一12),會幕暫時設此(十九51;士十八31),稱為「上帝的殿」(撒上三3)。
士師時代會幕一直設在示羅。以利擔任士師時,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,示羅地位因此式微(參撒上1-4章)。聖經沒有詳細記述示羅衰微的經過,情況一定曾令當時的人扼腕。
示羅的命運說明犯罪所招致的慘痛後果(詩七十八60;耶七12、14;二十六6)。後來示羅被毀,會幕先後建在基列耶琳(撒上七1)、挪伯(撒上二十一1)、基遍(代上二十一29)等地,直到所羅門王建造聖殿取代為止。
五個支派已經分得他們的地業,還有七個支派尚未劃分。約書亞知道不能再耽延(2-3節),於是吩咐未分地的七個支派,每支派選舉三人,要他們走遍全地,將每支派的地業寫明,並將地分作七分(4-5節)。
這些人走遍全地,將城邑規劃作七分,回到示羅呈給約書亞後,約書亞就在示羅於上主面前,為以色列人拈鬮分地(6節)。
歷史的事實背景,可以知道這些支派的人早已在其各支派之地居住和發展,但彼此間常會因地業或類似事件而有紛爭。所以約書亞要各支派選出代表,到各該地區去斟酌,寫明意見並劃出地勢,帶回會幕,讓約書亞在上主面前為他們解決。
21名代表為了踏遍產業畫地圖而出發了(8節),他們需要擁有無比的勇氣與信心。因為他們的任務並不容易完成,當時仍有相當多的土地被迦南人所擁有,他們去勘查的時候,需要面對的威脅不言可喻。
勘查任務終於大功告成,約書亞就在示羅耶和華面前,為他們拈鬮。按著以色列人的支派,將地分給他們(10節)。分地的過程正如前面所記載的(十四1),是在同一個原則與方式上進行的。
也就是負責分地的是祭司以利亞撒、約書亞和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長,按上主藉摩西所吩咐的,以拈鬮的方法,將地業分給七個支派。
本段經文重複約書亞三次相同的吩咐,重點是一連串的動詞:去、走遍那地、寫明、回來和拈鬮(4-6、8、9-10)。這些吩咐的重複,強調其重要性。因為,儘管征服成功了,那地卻仍未成為他們的產業,正如約書亞所言(3節)。
2. 便雅憫支派的土地(11-28節)
便雅憫分得一個狹長的地帶,作為猶大和以法蓮之間的緩衝區(11節),猶大和以法蓮後來統治了這地。這段經文,實際上是由兩小段組成。
(1)便雅憫支派四境的疆界(11-20節):
(2)十二座東部的城邑和十四座在其支派西部的城邑(21-28節)
第二小段列出十二座東部的城邑(21-24節),和十四座在其支派西部的城邑(25-28節)。
在便雅憫的城邑中,伯特利和耶路撒冷都是宗教聖地(十八28)。列王時代,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立聖殿。分裂後,北國的耶羅波安王卻在伯特利設金牛犢和祭壇(王上十二25-33)。
同時在大衛和所羅門時代,這也是聖幕停留的地方(王上三4;代上十六39;二十一29;代下一3)。後來,此地與迦巴一起成為利未人的城邑(二十一17-19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