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十六章記載上帝供應以色列百姓嗎哪吃,雖然他們的靈性光景並不如上帝的要求,但上帝還是沒有減少對他們的顧念,上帝還是按著祂的信實來供應他們。
十七記載了一件與十六章的事件非常雷同的事情,就是以色列人再次因為缺乏而抱怨,上帝也再次施恩憐憫。正因為是非常的雷同,才顯出人的本性在上帝的面前是何等的可憐。
以色列全會眾遵著耶和華的吩咐,從汛的曠野繼續向前行,先是安營在脫加、亞錄等地,之後來到利非訂(民卅三12-14),因為沒有飲水可喝,所以跟摩西、亞倫發生了爭執(1節)。
以色列人是「遵著耶和華的吩咐」(1節)來決定他們的行動的。也就是說,他們是根據上帝的「安排」來決定他們的路程的。雖然沒有特別提到「雲柱和火柱」,但是這裏「遵耶和華的吩咐」就是顯出雲柱和火柱的引導。
意思就是他們每次行動開始的時候,他們裏面都應當清楚明白:「上帝又領我們往前行,祂又再一次領我們行走祂要我們走的路了。」這一個觀念在以色列人的心思裏面應當是很清楚的。
但是「應當是很清楚」是一回事,事實上,從以色列人對事情的反應,卻明白地說出他們其實是「不清楚」的,這和他們起初出埃及的時候是非常有關係的。
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中,許多人似乎是「沒有看見」上帝所要作的事,只有部分的人「看見」上帝要作什麼。所以,在他們行走的路上,便不斷的出現各種狀況。當然,這跟靈性光景有關係。
他們對摩西追究責任,認為是他帶領百姓到這無水之地,所以應當負責找到水源。摩西回應說,帶領以色列人的是上帝,你們跟我爭鬧,乃是變相的試探上帝,對上帝表示不滿(2節)。
因為這山谷無水,百姓乾渴難耐,繼續埋怨摩西:「你為什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,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?」(3節)摩西只能哭求耶和華,想知道他應當做甚麼?因為會眾幾乎要拿石頭將他打死了(4節)。
他們從汛的曠野往前行,雖然看見雲柱在前頭行,可是看見好像沒有看見一樣。他們到了利非訂再度發出抱怨,好像是新的狀況,事實上也是舊生命的狀況。說明他們的心思只有眼前、只有物質。
這並不是新鮮的難處,而是老舊的難處,是發生過的難處。之前發生過的難處怎麼解決呢?上帝給他們解決的!
在以倘雲柱的引導,火柱的保護;在紅海使水分開,使百姓走過乾地,又滅盡埃及一切軍兵;在瑪拉使苦水變甜水;在汛的曠野供應他們每天的食物。那不過是在前不久才發生的事情。可是,他們好像忘記了!
他們離開以琳時,離開埃及才一個月;他們到達西乃山時,離開埃及是三個月(出十九1)。在這裡所發生的事,跟嗎哪降下的事正在這兩個月之間。在那麼短的時間裏,上帝在他們身上所作的大事,他們竟然都忘記了。
完全相同的事,但是以色列人就忘記了上帝,也忘記了上帝的作為。到了沒有水喝的時候,他們不是到上帝面前去求告,他們跟過去一樣又發怨言,甚至去爭鬧討公道,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摩西,比以前更加過分。
摩西一方面指出他們的作為是在試探上主,另一方面卻向上帝呼求解決。
上主指示他,要他拿著先前在尼羅河擊水變血的拐杖,帶幾個長老同往(5節)。上帝必在何烈磐石前與他同在,讓他擊打磐石,使水從磐石中流出來,供給百姓的需要(6節)。
這事的成就,不單解決了百姓的不滿;也使他們試探上主是否在他們當中的疑惑,得到了肯定的答案;更說明了瑪撒(爭鬧的意思)和米利巴(試探的含義)這兩個地方名稱的由來(7節)。
當時的百姓情緒非常激動,摩西在這緊急的關頭求告,上帝果然指示他。上帝前來援救他,供給百姓所需用的水,而且印證摩西是祂的僕人。上帝在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,明明曉得這批人靈性是這樣的稚嫩,但還是領他們出來,用祂的忍耐扶持他們。
不過上帝作工也有祂的原則,就是按著祂的法則來作工。祂一定找到一些人是與祂同心的,而這些與祂同心的人就仰望祂。在地上有人仰望上帝,祂就作工;在地上沒有人尋求上帝,祂就不作工。這是從舊約一直到新約上帝作工的法則。
「凡你們在地上捆綁的,在天上也要捆綁;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,在天上也要釋放。」(太十六19;十八18)
上帝告訴摩西,擊打磐石,磐石便有水流出來,二百多萬人所需要的水都可以解決。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。
「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,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。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,那磐石就是基督。」(林前十3-4)
磐石就是「主耶穌基督」,摩西擊打磐石的時候,就是打在主的身上:「節期的末日,就是最大之日,耶穌站著高聲說:人若渴了,可以到我這裡來喝。」(約七37)
我們知道,墮落了的人是沒有資格領受上帝的恩典的。但是上帝樂意向人施恩,上帝必定毫無保留的把恩典向人傾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