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週二這一天,耶穌與大祭司等人在聖殿裡展開長時間的辯論,在返回伯大尼途經橄欖山頂時,針對聖殿毀滅與末世預兆做了教導。週三,他沒進到耶路撒冷,在伯大尼略做休息。這時祭司長跟他的隨從正謀劃殺害耶穌。
1. 殺耶穌的詭計(1-5節)
這段經文記載週三所發生的事情。耶穌告訴門徒,再過兩天就是逾越節,祂要被釘十字架(1-2節)。這是在馬太福音書中,主耶穌第四次,也是最後一次預先提醒門徒,祂必須受死(另三次參十六21;十七23;二十18)。
耶穌在此重提祂先前所作的關於自己受難的預言,是為了說明即將發生的事是神所預定的,耶穌已預知且坦然接受。
耶穌受難在逾越節期間並非巧合;逾越節是紀念以色列人得救出埃及的日子,正是作出終極救贖行動的最合適的時刻。逾越節的羔羊被獻的時候最後終於來到,祂將要被人宰殺。
正當耶穌勸勉門徒的時候,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(還有文士)聚集在「大祭司稱為該亞法的院裏」(3節)。他們正密謀計策,想要偷偷摸摸地捉拿耶穌,然後殺害祂(4節)。
他們再三考慮,認為當節的日子行動不是好時機,因為民間可能極力反對殺害祂,恐怕民間生亂(5節)。以色列的宗教領袖竟然計殺他們的彌賽亞,這是何等令人難以置信的事!
他們理應最先認出耶穌是彌賽亞,並且稱祂為王才是。萬萬想不到,他們卻成了敵對耶穌的先鋒部隊。
懼怕民間生亂,是因為前面(二十一8-11、15-16)記載民眾曾夾道歡迎耶穌。
猶太宗教領袖策畫捉拿耶穌,因為時間不能待到節日宴席之後,那時耶穌很可能悄然離開耶路撒冷;可是又難以在宴席前動手,因為民眾已到達耶路撒冷,數天聆聽耶穌「煽動」的教訓。
2. 耶穌在伯大尼受膏(6-13節)
一幅眾生相圖展示在我們眼前:祭司悖逆頑梗;門徒心胸狹隘;猶大惑於勢利。然而有一個卑微的女人卻熱切款待耶穌,使耶穌心裏的苦楚稍為減輕。
耶穌在伯大尼「長大痲瘋的西門」家裏(6節),有一個女人走來,把一玉瓶極珍貴的香膏澆在他的頭上(7節)。女人不計較她所犧牲的錢財,深深反映她對主耶穌的愛。
門徒看見了,心裡覺得很不高興,認為女人太浪費了(8節),特別是猶大(約十二4,5)。他們心想倒不如把錢賙濟窮人(9節)。
耶穌指正門徒說,那女人所作的,不但毫不浪費,而且是極美的事(10節)。因為她所作的,正是最合時宜的(11節)。救主在世界歷史中,只有這麼一次受膏,而這次受膏,是為祂安葬作的(12節)。
這是一件美事; 美事若譯「佳行、懿行」或能更確切的表達原意,因為那時耶穌依然在世,這一行動正把握了這珍貴時刻。
福音書之中,馬可與約翰也記載了伯大尼澆香膏的事件。馬可所寫的跟這個故事幾乎完全一樣,但是約翰另外加上一點,說膏耶穌的女人是拉撒路與馬大的妹子馬利亞。
路加並沒有提到這個故事,但是他卻提到在法利賽人西門的家裏(路七36-50)澆香膏的故事。但在路加的故事中,那澆香膏在耶穌腳上,又用頭髮去擦拭的女人,是一位聲名狼藉的女人。
事實上,耶穌受膏的事件是進入耶路撒冷的前一夜,在伯大尼過安息日之時發生的(二十一1-11,與可十四3-9;約十二2-8所記錄的一致)。馬太無視時間上的先後順序,將這件事記錄在
此處,這是為了從接近耶穌之死的角度,辨明耶穌所受的苦難與死亡所具有的救贖史上的意義(12節)。
這女人抓緊靈裏的感動,她所作的事使當時的群眾目瞪口呆,全然震撼。她相信主的預言,知道祂要死,所以必須把握機會,否則便永遠不再有機會。主被埋葬後,那些計劃膏主身軀的女人,因為主的復活,未能如願膏抹主(可十六1-6)。
主耶穌宣佈,她這簡單的愛將永垂不朽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普天之下,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,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,作個記念。」(13節)
這女人的愛心、信心以及捨己的表現足以成為基督門徒的好榜樣,所以福音傳到任何地方,召人作基督的門徒(二十八19)必學習這女人所作的。
3. 猶大的背叛(14-16節)
當馬利亞將香膏澆在主身上的時候,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,去見祭司長(14節),答應以三十塊錢出賣他的主。猶大主動來要求賣主請賞,使宗教領袖的難題迎刃而解,祭司立即付了他錢價(15節)。
四福音書中只有馬太提到猶大以三十塊錢出賣耶穌。三十塊錢是買一個奴隸的代價(出二十一32)。馬太特別提到三十塊錢,或許有意暗示此項舉動也應驗了先知的預言(亞十一12)。
不久前,女人在西門家裏才膏了耶穌,現在猶大卻出賣主;兩個對比實在令人震驚。女人看救主為無價寶,猶大卻以為祂微不足道。
「從那時候,他就找機會,要把耶穌交給他們。」(16節)
馬利亞是『抓住機會』,把她自己交給主;猶大是「找機會」,要把主交給黑暗的權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