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主在行過了五餅二魚的神蹟以後,立刻叫眾人散開,也叫門徒先上船渡到加利利海的另一邊(22節)。
當耶穌給五千人吃飽後,便催促門徒登船;這行動是有需要的,因為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,當時的百姓群情洶湧,認定耶穌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,並且強迫祂作王(約六15)。
耶穌恐怕門徒受到群眾這種激情的感染,於是吩咐他們趕快離開;「先渡到那邊去」是指渡到加利利海的另一邊,可能他們相約在該處會合,然後再往西行。
「祂就獨自上山去禱告」(23節)。
祂勸喻群眾冷靜散開後,便獨自走到山上禱告。在父神面前安靜和等候的功課,是主從來不會忽略的,尤其是當祂需要面對重大抉擇的時刻,祂會更看重祈禱。神的兒子尚且這樣重視禱告,我們的禱告生活又是怎樣的呢?
主在山上禱告完畢的時候,門徒所搭的船因風向的關係,在海上行走極為不順,耶穌卻走在海面上趕上了他們。
「船在海中,因風不順,被浪搖撼。夜裡四更天,耶穌在海面上走,往門徒那裡去」(24-25節)。可能因為天色正暗,所以門徒看見耶穌,卻不認得他,他們就驚恐起來,以為見到幽靈。直到主呼叫他們,才使他們安靜下來(26-27節)。
這時候大約是凌晨之前(四更天是三點至六點),天色昏暗,門徒看見竟然有人走在大海之上,覺得不可思議。加上他們徹夜未眠,筋疲力盡,必然頭昏眼花,所以心中產生恐慌,以為是見到鬼怪(原意「幽靈」,用於指異象,如靈等)。
這時彼得就說,「主如果是你,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」(28節)。主應允了他,他也就在水面上走向主那裡去,「只因見風甚大,就害怕,將要沉下去,便喊著說,主啊,救我」(29節)。
彼得試圖在海面上行走,要往耶穌那裏去,但當走在半途的時候,因看見周圍大風大浪而害怕起來。耶穌指出彼得的失敗,是由於他失去信心的緣故(31節)。其實當時彼得只要單單注目在耶穌身上,他便能夠成功地到主面前。
同樣,當疾病、患難、痛苦等人生風暴臨到我們身上時,我們也要把眼目從環境轉移到主的身上,否則我們只會更加消沉和沮喪。堅定的信靠主,祂必會保守我們安然渡過大小的難處。
我們注意在這件事情上,主如何對待門徒:主「連忙」(27節)的安慰;主「趕緊」(31節)伸手扶持,這兩個形容詞表達了主對屬祂的人的關懷。
不是主的許可,甚麼事情都不能發生在神兒女的身上。若是主的許可,主也必定是站在神兒女的一邊,及時的顯出祂施恩的手,不允許難處把神兒女壓傷。
主伸手拉住他,指出他的毛病來,「你這小信的人哪,為甚麼疑惑呢」(31節)?主既是站定在風浪中,人也要認定主而行走在風浪中。
「他們上了船,風就住了」(32節)。
這一個動作所顯出的能力,比讓彼得在水面上行走還要大,祂讓門徒看見自然界的動態也伏在祂的權柄下。但這還不是這件事的主題,這事的主題乃是要讓門徒藉著這個經歷,認識祂是該受敬拜的神的兒子。
「在船上的人都拜祂說,你真是神的兒子了」(33節)。
「你真是神的兒子了!」這是生命最關鍵的啟發。在人看來,耶穌只是人中間的一個人,頂多也只能是個先知。但那些跟從主,要為天國爭戰的門徒,他們必須要越過人的認識,而認定他們所跟從的那位乃是神的兒子。
「他們過了海,來到革尼撒勒地方。那裡的人一認出是耶穌,就打發人到周圍地方去,把所有的病人帶到祂那裡。只求耶穌准他們摸祂的衣裳繸子,摸著的人,就都好了」(34-36節)。
這又是一次很熱烈的場面,轟動的程度也不下於五餅二魚的神蹟。我們注意那地方的人,不是自己或自己家裡人有病,而是他們打發人到周圍地方去找有病的人,然後把所有的病人都帶來,要在主耶穌那裡得醫治。主也實在治好了他們。
但病人是得了醫治,只是仍然沒有人認識主是誰。所以表面上的哄動並不說明甚麼,哄動過了,一切都歸於平靜,好像從沒有發生過甚麼事一樣。只有當人內心真實遇見了主,才算是真實的接觸屬天的權柄。
人的本相都是只管肉身的好處,並不理會屬天的權柄。這就是人從主得了醫治,卻沒有真實認識主的原因。這種光景到現在還是那樣的普遍存在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