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惡人為何總在事業發達?這是一個亙古以來的老問題。在瑪拉基先知的時代也困擾著人心。上帝似乎總是恩待壞人。
耶利米(耶十二1)和哈巴谷(哈一2-4)都質問神,祂公義的護理何在,但同時他們仍然堅信,神的公義至終必要彰顯。
然而瑪拉基時代的猶太人卻對上帝失去信心,並且對信仰冷嘲熱諷,甚至完全放棄分辨善惡的心,所以先知以未來的審判來警告他們。聖殿重建之後,失望隨之而來,因為幾十年過去了,並沒有超自然的事顯示耶和華回到錫安。
從表面來看,猶太人似乎已經盡上本分重建聖殿,但上帝卻沒有實踐應許(參亞八3)。祂的耽延被無神論者拿來作藉口:『公義的上帝在哪裏呢?』這問題等於懷疑祂的存在。由於這種信心的失敗,他們『用言語煩瑣耶和華』(二17)。
事實上,祂絕不會對人的禱告和問題感到厭煩,只對人的罪厭倦(賽四十三24)。
因此,在第二章結束之前,先知指責人在言語上煩瑣上帝。人們不肯認錯,頑梗強辯的話,使上帝感到厭煩(二17)。
第一種令上帝厭煩的話: 「我們在何事上煩瑣祂?」就是不肯承認自己有錯。
第二種令上帝厭煩的話: 「凡行惡的,耶和華眼看為善,並且祂喜悅他們。」
這是曲解上帝的心意,因為他們看見惡人往往反而平安無事,有的甚至發達興旺。
第三種令神厭煩的話: 「公義的上帝在那裡呢?」
這是隨意批評上帝的公義,認為這世上若是有公義的上帝存在的話,就不會有如此是非顛倒、黑白不明的現象。
接著第三到四章,先知九次宣告:『萬軍之耶和華說』,一次又一次回答質疑者的問話。本章經文包括六次宣告。
1. 公義的主即將來到(1-4節)
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隱含的挑戰,耶和華親自說話。「看哪,我在這裏,預備要差遣我的使者」(1節上)。到了最後,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面對上帝。
上帝出於好意,警告人這件事。
在第一節開頭原有『看哪』一詞,中文未譯,表示應當注意將要發生的事。
王家出巡必定要先作準備,同理,耶和華的來臨也將有先鋒開路(賽四十3),並呼召百姓鋪平車轍,移去石頭(賽五十七14,六十二10),亦即「預備道路」。
「立約的使者,就是你們所仰慕的,快要來到。」(1節下)預備工作完成後,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。
誰說主是縱容罪惡呢?主來到,完全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,祂的公義必然顯露。祂是煉金之人的火,如漂布之人的鹼(2節),除去一切的污穢與不潔,這是對聖約之民說的,在選民中間作煉淨的功夫(3節上)。
祂從聖殿開始(結九6),先熬煉利未人之子,直到他們獻上正確的祭(3節下,憑公義獻祭)。品行若得到更新、潔淨,祭物就有價值,且能配合正確的態度獻上。
純淨的金屬需要火的鍛煉,沒有火,污穢之物無法除去;汙穢的衣服需要鹼的洗淨,否則無法潔白(可參考賽四4;結廿二18;詩六十六10;路三16,廿一22。)
過去阿摩司指出,耶和華的日子黑暗沒有光明(摩五18);同樣,立約的使者來到時,從他來的用意看,他們不見得會歡迎他。他會忽然來的事實,有不祥之感,因為突然常與災難相連(賽四十七11,四十八3;耶四20)。
當那些擔任獻祭的利未人被主潔淨之後,所有神的子民向著上帝的敬拜和奉獻必定蒙上帝悅納。如同以色列人的先祖未曾在信仰和行為上跌倒以前所獻的祭一樣(如挪亞出方舟之後,又如亞伯拉罕與神立約之時,4節)。
公義的主即將來到,幾乎是突然的、意想不到的令人驚奇。
雖然有使者預備道路,王的來到仍是令人驚異(路十八8;帖前五2)。這位君王就是耶和華,該受人們的尊崇(一6),祂是統管萬有,是大能者(亞四14,六5)。祂要回到殿來,是眾人所仰慕的。
這裏強調的,是主降臨的確實性,在新約所應驗的,是主耶穌降世,也是等候祂再來。
2. 上帝必施行審判,警戒一切虧負上帝和人的(5-6節)
主第二個回答是祂必臨近百姓,一是施行審;二是必速速作見證(5節)。
災難對一些人是熬煉,對另一些人則「審判」。
其次是「速速作見證」,『速速』一面是形容上句祂臨近的日子將不遲延,另一面又是形容祂對惡人辯詞的駁斥,迅速、果斷、有效;『作見證』是顯明下面所列舉的罪行,使犯罪的人無可推諉。
審判是使整個群體受到熬煉,正如金屬一樣,低劣的元素必被除掉。對那些拒絕改正,以至於「在那日」遭審判的人,在法庭上,耶和華既是見證人,也是審判官。不需要別的證人,因為沒有人夠資格(二14;參︰耶二十九23)。
主的指責包括「行邪術的、犯姦淫的、起假誓的、虧負人之工價的、欺壓寡婦孤兒的、屈枉寄居的,和不敬畏我的。」
然後是一個恩典的宣告,「因為我耶和華不改變,而你們,雅各之子,才沒有斷絕。」(6節)上帝是那『昔在、今在、以後永在的全能者』(參出三14;啟一8;四8),祂的慈愛和信實等屬性永遠不改變。
上帝不改變,祂的公義不能改變(二17),祂的慈愛不能改變(一2-5),這是無可疑惑的。上帝在昨日、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。
3. 斥責人奪取上帝的供物(7-9節)
主第三的回答是以色列人對上帝命令視而不見。
上帝已經藉著典章啟示祂的旨意(申四4-7),但從列祖的日子以來,他們卻常常偏離主的典章而不遵守。然後主引用撒迦利亞的詞彙呼籲悔改:「現在你們要轉向我,我就轉向你們」(亞一3,7節上)。
但卻得不著回應,因為百姓不覺得自己有錯。他們反問說:「我們如何才是轉向呢?」(7節下)他們仍不知悔改,而且缺少罪愆的意識,仍自以為義,好似在新約時代中的法利賽人。
主說,「們竟奪取我的供物!」他們對這樣明白的指控的反應是:「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?」「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,和當獻的供物上。」(8節)
他們既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,沒有履行律法的條例,咒詛就臨到。也就是天災人禍造成的穀物歉收,致使大多數人落在饑饉光景中(9節)。
這裡特別提到十分之一是『當納的』。有關十分之一的奉獻,在摩西的律法中,規定人須將出產的十分之一,分別出來歸於主(利廿七30),又為利未人(民十八28)。
他們必須在獻給神的供物上悔改,因為他們在當獻的供物之品質和數量上虧缺了神,亦即奪取了神之物。
4.再次強調當納十分之一(10節)
「萬軍之耶和華說: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,全然送入倉庫,使我家有糧,以此試試我,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,傾福與你們,甚至無處可容。」
這是第四次的回答,再次強調當納十分之一。凡是懷疑神賜福的人,不妨從祂的要求開始來嘗試,以貨真價實的禮物尊榮祂(因為十一等於現代人薪水袋的十分之一),使我家有糧。
倘若上帝的貯藏室空了,就要怪祂的百姓;這樣,他們便是讓祂的僕人失去可喜悅的權利,就是分享祂的分。奉上十一,上帝會傾福,大大超過人獻上禮物的比例;不獻上的人則無法經歷到。
「天上的窗戶」曾打開,降雨成大洪水(創七11),但在上帝的命令下,會將上帝豐厚的禮物澆灌下來。
這裡特別提到,當人實行責任的時候,上帝就相對賜下恩典,只是這個恩典遠遠超過人所盡的責任。人可以藉忠實履行奉獻供物和財物的條規,來驗證上帝的信實。
上帝的賜福遠超過人所求所想的,綽綽有餘。當上帝的子民將當納之物『全然送入倉庫』時,上帝的傾福是使他們自己的倉庫『無處可容』。
5. 上帝必保守看顧(11節)
神上帝不容許一切『吞噬者』(蝗蟲的原意),包括農作物的害蟲、田野間的動物、天災人禍等,臨到上帝子民所經營的地上。也不容許前述一切有害農作物的因素,發生在上帝子民的地上,以致減少糧產。
從栽種直到收成,風調雨順,沒有任何意外災情。這裡說是恩上加恩,當人遵行主的命令時,上帝必保守看雇,使災禍及損失不臨到。
6. 以色列再度成為世界之中心(12節)
當萬國的民看到上帝傾福給祂順命的子民,使他們的糧產豐饒,便由衷承認他們是蒙福的。以色列人所居住的迦南地,乃是令人羨慕、可喜愛的美地。
在上帝賜福之下,以色列再度成為世界之中心,萬國都要稱他們有福,必認他們是耶和華賜福的後裔(賽六十一9)。
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思想以下問題:
1. 為何說不遵行十一奉獻是搶奪上帝的東西?結果是甚麼?
2. 遵行十一奉獻的祝福是甚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