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3.討論禁食(14-17節)
這時施洗約翰可能正在獄中。他的門徒遇到難題,便來見耶穌。
他們的問題是,他們常常禁食,但不明白為何耶穌的門徒倒不禁食(14節)?耶穌時代有不少宗教團體,都在猶太人的禁食節日以外另行禁食,作為信仰上的一種自卑與哀傷的表現;約翰的門徒也沒有例外。
耶穌用比喻向他們解釋,婚禮是喜慶的時刻,不是實行禁慾的日子。
祂說祂是新郎,祂的門徒是參加婚禮的朋友,朋友是為了幫助婚宴能夠順利地舉行。祂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,沒理由要禁食表示哀傷。不過,祂要離開他們,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了(15節)。祂所說的離開,指的是祂的受死而言。
實際上耶穌回答的比喻還有另外一重的含意,施洗約翰曾把耶穌比成新郎(約三22),因此耶穌在此用施洗約翰的教訓來回答施洗約翰的門徒,應該是很有說服力的。
根據希伯來人的習俗,婚宴大概持續一周。新郎的朋友們的責任是直到婚宴的最後一晚,將新郎送入洞房之後才能結束。倘若這段時間碰到禁食期間也絕不會去禁食。
耶穌並未否定禁食的重要性,他反對將禁食單單作為一種毫無意義的宗教儀式。具有深刻屬靈意義的禁食,才具有真正的功效。
約翰的門徒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催使耶穌指出,約翰標誌一個時代的完結,也宣佈恩典新時代的來臨。
祂接著指出,不要把兩個時代的原則混淆。把律法與恩典混淆,就如把未縮水的新布補在舊衣服上。衣服洗了以後,新布會收縮,把舊布撕裂,甚至破裂到無法補救(16節)。
把這兩者混合,也像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。新酒發酵造成壓力,使舊皮袋裂開,因為舊皮袋已喪失彈力了(17節)。耶穌以新舊難合的比喻,說明自己所宣講的天國信息,必須有新的形式表現,與猶太教的儀文主義並不相配。
4.大能的彰顯(18-26節)
耶穌正談到律法時代的轉變,有一個管會堂的來打擾了祂的話。那人的女兒剛才死了,所以傷痛欲絕。他跪在主面前,請祂去看他的女兒,期待他的女兒能夠復生(18節)。耶穌賞識他的信心,便與門徒起程前往他的家(19節)。
馬太福音在這件事上的記載比其他兩卷符類福音精簡,從其他兩卷福音書中,我們知道這管會堂的人名叫睚魯。「管會堂的人」的職責是管理會堂這座建築物,以及安排崇拜的程序。
由於會堂同時是猶太人的社區中心,所以管會堂的人不論在宗教上和社會上,都具有崇高的地位。可見睚魯親自來找耶穌,顯然不是一件尋常的事,這行動充分表明他對耶穌的謙卑與信靠。
這時又有另外一個打擾!這次是一個女人,她受著血漏之苦已經十二年了。她在窮途末路時遇到了耶穌,由於相信耶穌能夠醫治她,她便從人群中慢慢向前移步,偷偷摸他的衣裳繸子(20節)。
這可憐的婦人不想公開露面,她相信即使只摸一下耶穌衣裳的繸子,自己便可以不藥而癒(21節)。一般猶太人根據律法規定,在外袍四角縫有繸子,用來提醒自己遵行律法。
摸耶穌衣裳的婦人患的「血漏」,是一種婦科病症,在當時的宗教禮節上是定為不潔淨的。患這病的人,除了要忍受肉身上的苦楚外,還要承擔被歧視而帶來的精神壓力。
耶穌從不忽略真正的信心,祂轉身說她得到醫治了。那時候,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就痊癒了(22節)。耶穌故意讓她有機會說出實情,目的是要當眾稱讚她的信心,並且宣佈她已得著完全的康復。
跟著,經文轉述那管會堂的女兒已死了。耶穌到了管會堂的家裏,看見受雇在葬儀中吹笛致哀的人已在那裡,又有受雇為死者哀悼的哀哭者,那些哭叫的女人邊痛哭,邊亂嚷亂叫(23節)。
主命令所有探望的人離開屋子,同時宣告那閨女不是死了,是睡著了(24節)。耶穌宣稱小女孩只是「睡著了」,是因為對他來說,吩咐死人復活就像喚醒睡著的人一樣容易。
耶穌拉著閨女的手,神蹟便發生了,她起來了(25節),從死裡復活。神蹟的事很快便傳遍了那地方(26節)。
這兩個醫治的事例都在表達同一信息:信心是人蒙神悅納的決定性因素。
對那些憑信心尋求祂的人,耶穌願意隨時賜下恩典與憐憫,滿足他們一切的需要。很多信徒在遇上困難時不曉得立刻交託神,要等到窮途末路時才想到投靠神,結果讓自己白白忍受了不少不必要的苦楚。
有些信徒在交託後依然放心不下,以致終日活在徬徨與恐慌中,這也是很可惜的事。讓我們從今天開始,學習真正信靠神的功課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