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第六章主耶穌也教導門徒三個憲章,包括真誠憲章(1-18節);安全憲章(19-24節);平安憲章(25-34節)。
真誠憲章內容有肯定的一面,也有否定的一面;否定的一面,是在講述假冒為善,肯定的一面是在講述真誠。主耶穌教導門徒要除去假冒,學習真誠,所以叫做真誠憲章。
如何判斷真誠? 真誠的人為要討神的喜悅;假冒為善的人為要討人的喜悅。
這18節經文中出現了十次「天父」的名字,這名字是理解這段經文的重要關鍵。出於「義」的行為應當是為天父的緣故,而不是為別人而作的。
施捨、禱告和禁食,是猶太人宗教生活的三大支柱。這正是真誠憲章教導的主題。
一、真誠憲章(1-18節)
1.行善的問題(1-4節)
耶穌開始祂的講道時,警告我們行善事時要提防試探,就是行善事是為要給人看見。祂不是責備行善事的行為,而是責備行善事的動機。如果行善的出發點是為搏得好名聲,那麼這樣的心態便是他的賞賜,神預備給的賞賜就失去了(1節)。
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奉獻,或在街道上施捨給乞丐時,竟然喧鬧地引人注意,這實在難以置信。主清楚地否定他們的行為,因為他們得到的賞賜,不過是他們在地上所賺取的名聲罷了(2節)。
人的讚賞與神的賞賜不能二者兼得,惟有那些不求表揚、只求天父知道的善行,才能夠得著天父的報酬,使行善的人有更多機會繼續行善。
因此,我們應時常省察自己行善的動機,是否為求榮神益人,還是只為了表揚自己的偉大。行善的動機正確,所做的才有永存的價值。
主教導門徒行善施捨時,必須在暗中行。祂說:「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。」(3節)耶穌用這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一個道理:施捨的目的應當是為天父的緣故,而非為沽名釣譽(4節)。
主的教導不是要禁止可見的奉獻,因為的確不可能完全把一個人的所有奉獻隱藏不為人知。這裏不過責備炫耀奉獻的心態。
2.禱告的問題(5-15節)
然後,耶穌警告祂的門徒,禱告的時候要防避假冒為善。他們不應故意在人群中,讓別人看見他們祈禱。如果禱告的動機是要炫耀自己的虔誠,他們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,也就不能再盼望蒙神垂聽、得神答應了(5節)。
禱告蒙應允,關鍵是在於「單純專一」向神祈禱(進你的內屋,關上門禱告)。如果我們的真正動機是與神相交,神必會聆聽和回答(6節)。
禱告不應有許多「重複話」,即冗長的句子和無意義的話。一般宗教人士便會這樣禱告,可是神是不會垂聽這些多又重複的話(7節)。祂要聽的是我們內心由衷的話。
信徒的祈禱可以簡單扼要,但必須心口一致。天父愛我們,所以他雖然早知我們的需要,祂仍渴望我們藉著祈禱去親近祂,並且享受與祂同在的甜蜜。
既然我們的父甚至在我們沒有祈求以先,已經知道我們所需用的(8節),那麼我們便很自然地問,「為甚麼仍要祈禱?」
因為當我們祈禱,是在神面前承認我們的需要,並且倚靠神。這是我們與神交通的基礎。再者,神要藉成就事情來回應禱告,祂不會藉其他方法成就事情(雅四2)。
接著,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禱告(9-15節),通常稱作主禱文,他的另一個名字是「國度禱文」。上半段關乎神的榮耀,下半段關乎人身心靈的需要,但仍與神的榮耀息息相關。
事實上,聖經從未記載耶穌用主禱文禱告過。這禱告是祂給門徒作的範本,叫門徒按著示範祈禱。然而,這不是說門徒要隻字不漏地照禱文祈禱,因為徒然憑記憶去重複唸禱文,可能會使禱文變成一些無意義的說話。
主禱文共由七句組成,前三句是讚美神,後四句是教我們如何在神面前祈求。這與十誡中前四誡界定有關對神的義務,後六誡界定對人的義務一樣。
「我們在天上的父,」只有神的兒女,也就是那些重生了的人,才能正確地作這個禱告。
「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,」對猶太人來說,『名字』代表整個人的獨特處;這裏指神的品格或本質;本句意即願神在所有的人心目中得著獨尊的地位。
「願你的國降臨,」意即願神在地上人群中作王掌權。
「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,如同行在天上,」意即願地上的人都作神旨意的遵行者。
「我們日用的飲食,」代表生活所需,而非奢侈品。我們雖然不要為衣食憂慮,卻當為今日的飲食祈求;雖然神必會供應,卻仍須經過禱告,這是要我們操練在凡事上都依靠神。
「免我們的債,」『債』指道德上的債,即對神和對人的過犯、虧負。
禱告蒙神答應的條件,乃是要先赦免別人,因為我們若不赦免別人,良心就有虧,良心一虧,就會失去信心(提前一19),信心一漏掉了,當然禱告就得不著答應。
「不叫我們遇見試探,」意思是不要讓我們遇到無法承受的試探。這裏主教導我們藉著禱告,承認自己的軟弱,求神保守。
「救我們脫離惡者,」每天得著拯救,脫離罪的權勢和撒但的攻擊。
「國度、權柄、榮耀,全是你的,」『國度』是神掌權的範圍;『權柄』是神的運用;『榮耀』是神的彰顯。
最後兩節(14-15節)並非禱文的一部分,但附加了這兩節,是為要強調第12節中提到父母式的寬恕是有條件的。
「主禱文」的中心思想就是神自己,其中雖有關乎人的事情,也是為叫神得著榮耀而祈求的。這種以神為中心的觀念,是我們應該具備的生活法則。同時,饒恕與禱告蒙應允也有密切的關係。
我們若存著恨人的心去祈求神赦免自己的罪,我們的禱告是不會蒙神應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