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這首詩的對比極其強烈,一面是人的罪惡猖狂到頂點,另一面則是神多方豐滿的美善。詩人既飽受一方的威脅,又肯定另一方必然得勝。詩的標題將大衛形容成「耶和華的僕人」,除了此處,只見於詩篇第十八篇。
一個屬主的人,他心中充滿主的慈愛,仰望天上日、月、星宿,俯視花、果、樹木、野獸,無不彰顯創造主的奇妙、偉大與慈愛。甚至他的思維量度,都與主的性情有分,他的口也不停地發出讚美和祈求。
同時,他的眼又能洞察出盤據在人心中的邪惡(參林前二15)、私慾(參雅一14-15)、狂傲、謗讟及任意妄為(參提後二26~三5)。
1.惡人的惡(1-4節)
本段一開始的宣告令人怵目驚心(1節),它彷彿聲明,罪過本身即是這人的神,或先知。「不怕」在此是很強的用語,其態度正與:「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。」(十六8)成對比。
信徒的一切道路對準神而行,但惡人根本不把「神的可畏」當一回事。這乃是罪惡至極的徵兆:「他們眼中不怕 神。」(羅三18)這幅圖畫所描述的乃是全人類(若沒有神的恩典),並非指某些特別敗壞的惡者。凡墮落之人都具有這些特性,只不過有些是隱藏的,有些則表現出來。
人的良知告訴他神是存在的,祂賞善罰惡而且報應不爽;邪惡卻告訴人神是不可怕的,這樣便促使他良知泯滅,自誇自媚,騙傲自大(2節)。良知既滅,就口出惡言,與智慧斷絕(3節),連睡覺也在圖謀罪孽。既定了心意,除了善事,樣樣都做(4節)。
他殷勤行惡,並不是沒有機會向善,而是蓄意離棄善事,他犯罪是全人的流露(3節),因為他的思想(4節上)、意志(4節中)、感覺(4節下)都已敗壞。對善不再覺受吸引,對惡則無力抗拒。
2.神的慈愛(5-9節)
人的世界是狹窄的,人類的多變使社會搖搖欲墜,與此處高聳入雲的立約之愛與信實(5節)成為強烈對比。人的標準視一切皆為相對,彷彿一片沼澤地,而神的公義(6節)則像其旁堅定而令人振奮的高山;人的評估與神的判斷比較,不過如同高山反映在沼澤之中的陰影。
神所造的天地無比豐富,他又領我們進入「寬闊之地」(參十八19):無法測度(諸天、穹蒼,5節)、無法攻克(高山)、無法探究(深淵,6節),儘管如此,神所造的一切卻是任人享用,予取予求(6-9節)。
大衛認識神的慈愛,且被神的慈愛所包圍。因此,他讚美神的慈愛,信實(5節)、公義、判斷,及祂廣及人民牲畜的慈愛(6節)。
人既是神創造的,理當倚靠祂而活(參羅十一36)。人投靠神就好像小雞在母雞的翅膀下得庇蔭,這是寶貴的慈愛(7節)。前面形容它太偉大,無法領會(5節);這裡則形容它太美好,不可錯失。
波阿斯曾用相同的幅圖畫來描述路得(得二12),主耶穌也用它來描述耶路撒冷(太二十三37);它刻劃出救恩的一些特性:令人謙卑下來,又令人心生確據。
凡投靠祂的人,靈性必得飽足,如同在伊甸園一般(8節;參約六35);另一方面,神又是生命之光,敬畏神的人在神恩慈之下,可享受快樂和有意義的生活(9節)。
「肥甘」:原指在聖殿所吃的祭肉餐;「樂」: 字根與「伊甸」相同,可能是指樂園出來的河流。兩者都比喻神賜給人的屬靈福澤。
「在你的光中」: 指在神的愛和恩典中;「必得見光」: 指得享完全滿足的生活(永生)。
3.虔誠禱告(10-12節)
詩人發現,他自己落於人的惡(1-4節)與神的恩典(5-9節)之邊界上;於是懇切地禱告。他曾兩次稱頌神的慈愛(5、7節);如今求神將這慈愛也臨及需要之處,就是給那些敬畏祂的人(10節)。
詩人呼求神的保護,免受惡人逼迫,變成無家可歸的流浪者(11節)。於是他憑信心宣告,惡人終必被推倒,不能起來。
大衛已預備與第一段所描述的惡搏鬥;也已預備向第二段所稱頌的恩典求告。而一旦求告了,就相信神已經賜下,他也相信問題從此解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