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本章列舉以色列民的宗教節期,包括逾越、七七(又名五旬)和住棚三大節。這張名單是為祭司而準備,但也是給全體百姓的。從守安息日開始,而以住棚節的歡樂結束。
以色列百姓一年內要守不同節期,通過守這些節期紀念神救贖的工作和祝福。
有關紀念神救贖的節期有逾越節(5節)、無酵節(6-8節)、贖罪日(27-32節);有關紀念神祝福的節期有初熟節(10-14節)、五旬節(15-21節)、住棚節(34-43節)、吹角節(24-25節)。在救贖史的意義上,這些節期預表基督耶穌的救贖工作。
一、節期(1-14節)
23-25章是一個段落,論說選民當如何運用時間,特別在一些節期裏應做些甚麼事,可見神非常重視子民的時間運用,所以在這裏給予指示,讓信徒知所遵循。在題說一連串的節期之先,摩西首先提綱挈領地講述節期的目的要點:
1.聖會(2節)
這是本章常用字,並且清楚說明凡是節期均要宣告為聖會的節期,可見節期假日非為人享娛而設,乃是敬拜聚會的日子。
2.耶和華的
以色列人的節期不是以人為中心,因為節期是「耶和華的節期」(2、4節),逾越節稱為「耶和華的逾越節」(5節),教導信徒即使放假,信仰生活不能中斷,假期節日都屬於神,在那些日子也應為主而活。
3.安息日
節期若不是稱為聖安息日(3、24、32、39節),就是按安息日計算或包括安息日,表示在神面前敬拜和團聚的節期,能達到神創造的安息高潮,使神心滿意足。
安息日要加獻兩隻公羊羔為燔祭,平時每天一隻便夠了。安息日到新約已為主日代替,成為信徒敬拜的日子。
4.不可作工
節期除了著重與神敬拜相交外,也是神對人的眷顧,讓勞碌的工作者能放下工作(3節),盡情休息,預嚐新天新地的喜樂。
除了這些節期的神學教訓外,本段提到逾越節及無酵節並初熟節(5節),這幾個節看來乃一個節期的幾個階段和重點。逾越節的祭,是紀念出埃及的史蹟。這慶典在一月(公曆三~四月)十四日的黃昏開始。
到了崇拜集中在耶路撒冷的時代,逾越節成為朝聖節期。但聖殿於主後七十年被毀之後,它又回復為在家中舉行的慶典。
逾越節記念神過往為以色列人成就的救贖,也預表將來神的普世救恩;無酵節預表主耶穌這位神的羔羊,要除去世人的罪,成為純淨聖潔;初熟節則預表基督為初熟的果子(林前十五20)使信徒也成為初熟的果子(雅一18)。
初熟節包括在無酵節的第二天(尼散月十六日)把大麥莊稼的「一捆」(直譯作:一俄梅珥,約兩夸脫)獻給耶和華(10節)。同時還要獻上燔祭(12節)、素祭和奠祭(13節,比較出二十九40)。
在埃及定逾越節和除酵節之條例的時候(出十二1-20),沒有提到獻初熟的莊稼一捆帶給祭司之事,所以在此處特加這條例(9-14節),要叫以色列人到了迦南的時候遵守(10節)。
前一段的事(1-9節),是以色列人須在曠野遵行的;後段的事(9-22節),是他們到了迦南才能遵行的。故此這兩段事是隔開的,這是暗指本章是以色列人還在曠野的時候寫的。
二、五旬節(15-25節)
五旬節是從獻初熟莊稼的安息日計起第五十日所守的節日,那天是三月初六日,大麥和一般莊稼收割完成,正好為農穫而感恩,所以又稱為收割節(出二十三16)或初熟節(民二十八26)。
至於訂立五旬節的原因,聖經並沒有明說是根據甚麼歷史事蹟(如逾越節)或神學意義(如贖罪日),純粹乃按農務種植的過程而安排。
事實上每個以色列男丁一年三次必守的節,就是無酵節、收割節(即五旬節)及收藏節(即住棚節)。這些都是農穫收成的日子,可見神使選民認識工作有成之時不可忘記神的恩祐。
百姓要在七七節獻上一系列的祭物。
「初熟之物」(17節)的祭與平常的素祭不同(見二13)。兩個餅是加酵的,但不會燒在壇上(見七13的規例)。作燔祭的祭牲(七隻一歲的羊羔、一隻公牛、兩隻公綿羊,18節),代表以色列多元化的經濟。
所獻之祭包括一隻山羊為贖罪祭(19節上),理由不明,只可能因為百姓在食用收穫之前,必須在祭儀上恢復潔淨。兩隻一歲的公綿羊羔為平安祭(19節下),這是摩西律法上公眾之獨一無二的平安祭。
所以五旬節提醒以色列人,既然收穫乃神的恩典,也應與別人分享。
1.向神表示知恩圖報
五旬節時以色列人要向耶和華獻新素祭,將收成的細麵烤成搖祭的餅,當作初熟之物獻給耶和華(17節),表明認識神的恩祐,並且願意奉獻歸神。
在這搖祭的餅,指明必須加酵,與一般素祭不同(二4)。加酵的餅是以色列人普通和喜悅的飯糧。因為加了酵,所以不能燒在壇上,只可作搖祭。
2.將初熟美物獻予祭司
「祭司要把這些和初熟麥子做的餅一同作搖祭,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;這是獻予耶和華為聖物歸給祭司的。」(20節)事奉神的人有權靠福音吃喝(林前九4),信徒當加倍敬奉(提前五17),將最好的給他。
3.與窮乏人分享恩惠(22節)
這節經文可以說是五旬節律例的總論,不可盡取神賜享的收穫,必須學效恩慈的神,與需要的人分享恩典,表示神的律法是出於愛而賜給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