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《雅4:8》
這段經文中,我們看見信心的行動已在兩條戰線上展開:對抗巴力和對抗米甸人。
1.順服的見證(25-32節)
基甸蒙召的當晚,神給他一項十分艱難的任務:拆毀巴力祭壇,砍下壇旁的亞舍拉木偶神像(25節)。這裡我們看見,神的選民以色列人竟然離棄真神,跪拜迦南人的主神巴力和亞舍拉。
進入應許之地是何等的神跡!以色列人卻完全忘記,並已經公開祭拜巴力,完全離棄了耶和華上帝。基甸的父親約阿施很可能是巴力廟宇的看管人。基甸作耶和華勇士的第一件工作是拆毀巴力的壇,去除民間的偶像,除掉以民招禍之因。
我們信靠神、順服神,不要只在言語上,神要基甸做這件艱巨的事,先從自己的家開始。他若在這件事上盡忠,神才可以把更大的事交託他。
同時,神要他預備兩隻牛向耶和華築壇獻祭,取代錯誤的拜偶像之祭。
律法沒有規定燔祭祭牲的歲數,這裡指明要七歲的牛,可能與以民受米甸人欺壓七年有關;現在,他們要歸向神,不再受米甸人的欺壓了。
耶和華並且要求基甸,「在這磐石上,整整齊齊地為耶和華你的 神築一座壇,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,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。」(26節)。
這是對基甸的信心與承諾的考驗。迦南人的宗教政治性極強,所以攻擊他們所拜的神,往往被視為攻擊維護那神的地方政府。所砍下的木偶作柴燒,獻祭給耶和華,更是極大的侮辱。但是,對以色列人來說卻是屬靈的恢復行動。
於是基甸說服十個僕人與他一起夜間行事(27節),以免當他們拆除神像時,有其他人前來阻攔引起的騷動。也有可能是他不想別人知道是他所做的,因為還沒完全克服內心的恐懼。
當基甸拆毀這個壇和砍下木偶時,以色列人喧嚷要治死他(30節)。面對這種困境,父親約阿施很有智慧地為基甸解圍,他說:「巴力若果是神,有人拆毀他的壇,讓他為自己爭論吧!」(31節)
當眾人要求約阿施把兒子基甸交出來時,約阿施出面維護基甸,顯然基甸曾經向父親述說耶和華向他顯現的經過,並且極力說服父親相信巴力只是偶像而已。
許多時候,我們不敢遵守神的命令,便會找出許多藉口,為自己解說。從基甸身上,你是否看見聽從神命令的人,神會在適當的時候,為他解除一切障礙?而這些障礙,在先前看來似乎是根本無法消除的?
「所以當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,意思說:他拆毀巴力的壇,讓巴力與他爭論。」(32節)「耶路巴力」意思是「讓巴力自己去對抗基甸」。對巴力來說是貶抑,等於告訴別人,巴力是假神,因為巴力不能對付基甸。
我們大概很難相信,一個人可以勝過眾人膜拜的神。基甸的實例讓我們知道,偶像永遠只是偶像,萬物之靈的人,實在不應該讓偶像任意踐踏,作賤自己。
2.驗證神的應許(33-40節)
米甸人、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聚集過河,在耶斯列平原安營(33節),準備攻擊以色列。
這時候,神使用基甸,賜給他力量。「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」(34節),表明膽小軟弱的基甸,因神的同在而顯出剛強勇敢。他吹響號角召集民眾,準備對抗米甸人的聯軍。最先聚集跟隨基甸的人,是他的家族亞比以謝族。
此外瑪拿西、亞設、西布倫、拿弗他利等支派也積極回應(35節)。他們最先成為選拔對象,因為靠近仇敵入侵的領域。在巴拉之戰,西布倫和拿弗他利支派也曾冒死衝鋒陷陣(五18),而亞設支派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(五17)。如今欣然回應基甸的號召。
在基甸走進戰場之前,他渴望得到從神來的勝利保證。第一個保證顯於露水只降在一團羊毛之上,而不是四圍的禾場(37-38節);第二個保證在翌日的晚上出現,露水降在地上,而不是羊毛之上(39-40節)。這兩個都應驗了。
基甸為了證實神的選召和應許,用羊毛與露水來驗證。基甸的舉動,可以說是他膽小的標準反應模式。
不過,也有聖經學者認為,他的舉動似乎是為了跟隨他的人多過於為自己。因為他接著要面對的困難,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承擔的,他將要一肩負起整個民族興衰的重責大任。